国际会议上被多位专家关注,从教13年,她给学生纠错的方法竟是拍照

她做了21年的科研人员,因几次国际会议上的出色表现,被瑞典专家点评非常适合当老师;她站上讲台13年,专门编写了一本双语讲义厚达269页,将中文授课变成英汉双语授课和全英文授课;她是学生们口中的的严格“大咖”,但也教导学生做有情感有温度的人。她就是今天的主人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梁东丽。

国际会议上被多位专家关注,从教13年,她给学生纠错的方法竟是拍照

走进教室,她脱下风衣,撸起了灰色毛衣袖子,说起了一口发音纯正、声音洪亮的英语;讲台上她来回踱着步子,时而点名提问,时而用英文板书重点内容;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色彩和谐、条理清楚的课件随着讲课进程不断变化着,她的眼睛愈加明亮起来,绿白相间带暗花的围巾不时飘扬起来。这时候的她,尽显知识女性的精干与儒雅。

从科研人员到人民教师的转变

2005年,42岁的梁东丽第一次走上讲台当教师,此前21年她一直是学校土壤肥料研究所一名科研人员。在几次国际国内会议上,她担任翻译,口齿伶俐、思路清晰,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关注,一位瑞典专家评价她很适合当教师。“我的博士生导师李生秀教授也极力推荐我去当教师。”就这样,梁东丽成了一名教学科研型教师。

“搞教学,我不是科班出身。”怎样才能当一个好教师,梁东丽说,这些学生和我的孩子一般大,要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看,只要尽职尽责就好。

她自编教材甘愿“自找麻烦”

《环境化学》由中文授课变成英汉双语授课和全英文授课后,她专门编写了一本双语讲义,这讲义以国内现有教材为框架,融入了《水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环境化学关键概念》等10多部国外教材中的相关信息,厚达269页,而全英课的讲义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辅助阅读材料。

国际会议上被多位专家关注,从教13年,她给学生纠错的方法竟是拍照

“之所以自找‘麻烦’,是想让学生获得教材之外更多的知识。”梁东丽如是回答。她上的每节课,课前有温习提问,课后有作业,每章一次总结讨论,两周一次测验。总结讨论可以是PPT汇报,也可以是纸质版展示。“要让学生把厚书读薄。”她反对一次考试定终身,把能体现学习过程的上课笔记、回答问题等都记成绩。一门课程下来测验就有6次,而这些平时成绩占到总成绩的70%。

收获众多“凉粉”,严格的大咖

梁东丽对学生要求严格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是出了名的,有时候也会“骂人”。“这一点深受我的大学老师李酉开教授的影响。”梁东丽介绍,李酉开教授是著名的农业化学分析专家,70岁了还给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带农化分析实验课,做实验时要求学生不准说话,不能坐凳子,桌子上不能洒水,操作稍有不当他就喊“谁谁谁,你的操作有问题”。受惠于自己老师的严厉教育,梁东丽带上实验课后,也注重教学生做实验的方式和态度,对于学生的不当操作,她除了现场严格纠错外,还用手机拍下来集中“曝光”。

梁东丽的严格并没有带来学生的“讨厌”。她的学生评教从来不差,站讲台第一年,她的评教就是全学院第一名。逢年过节,梁东丽收到的贺卡、鲜花是学院最多的,同时也收获了众多“凉粉”。

国际会议上被多位专家关注,从教13年,她给学生纠错的方法竟是拍照

梁东丽教授集中展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者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拥有众多诸如梁东丽教授这样优秀的高层次人才,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累积了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实现“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欢迎大家选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造,更多资讯请关注头条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招

部分素材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闻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