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忠勇;也令敵人感到欽佩,拓跋嗣下令務必活捉毛德祖

閒話南北朝之天下歸一——禍起蕭牆(1)

再說毛德祖,他本以為殺了公孫表,敵軍的壓力會減輕,誰知反倒更重,此時他漸漸明白,這早已不是小打小鬧的局部戰爭,他正在以一己之力對抗半個北魏的兵力。下一步該如何?是走是留?思索再三之下,他毅然下定決心:血戰到底。

毛公忠勇;也令敵人感到欽佩,拓跋嗣下令務必活捉毛德祖

可是,眼前的局面已經非常惡劣了,虎牢關被北魏軍圍的水洩不通,每天都有戰鬥,城內的精兵猛將傷亡殆盡,而魏軍卻越來越多。

得到增援的北魏軍攻勢如潮,愈發猛烈起來,虎牢關的外城城牆已經坍塌,毛德祖又在內城裡構築了三道城牆做為依託,北魏軍又將其中的兩道佔領。毛德祖率領的宋軍僅僅固守著最後一道城牆,北魏軍不分晝夜連續發起進攻,宋軍將士雙眼都熬的生瘡,但毛德祖以恩義相結,將士們始終沒有離叛之心。

毛德祖日子越來越難過。水,越來越少,兵員,沒有補充,傷員,只能看著死去,敵人,越來越多,事到如今,自毛德祖以下的宋軍將士只有一個信念:多殺幾個。

毛公忠勇;也令敵人感到欽佩,拓跋嗣下令務必活捉毛德祖

可是,說說容易,宋軍首先要克服的就是缺水。

自從北魏軍圍城,開始的時候,宋軍取水是垂下長繩從黃河裡汲水;後來被拓跋嗣發現以後,他命令黃河之上的北魏艦隊連接起來,在戰艦之上放置轒轀;用轒轀將宋軍的汲水水岸全部填埋,切斷了宋軍的水源地。

不過拓跋嗣並沒有完全掐斷關中水源,因為關內,有口井。

虎牢關地勢十分險要,此處南面便是嵩山,北面便是黃河,關隘建在崇山峻嶺之上,乃為雄城,居高臨下,易守難攻。由於地勢高,很容易被人掐斷水源,所以歷代守關者都非常注重飲水的問題,關內早就有一口井,深達四十丈,直通山底下的地下水源,故此拓跋嗣雖然斷了關內的大部分水源,卻一時無法斷絕此井。

毛德祖等人,全仗著這口井活著。

悲壯的一天終於來到了,井水斷了——

拓跋嗣可不傻,他看關內的人總是活蹦亂跳,心中大疑,找來四周的土人一問,果然,關內有井!問準了方位,拓跋嗣也夠狠,命令北魏軍,隔著大山,給我開鑿。

井在山上,深達四十丈,井體貫穿山體,拓跋嗣令人鑿開山體,掘地道直通井體。鑿了好幾天,還真就給他鑿通了,拓跋嗣大喜,令人將井道阻斷,自此關內的人再也打不上來水,虎牢關內,徹底沒了水。

毛公忠勇;也令敵人感到欽佩,拓跋嗣下令務必活捉毛德祖

毛德祖眼睛都紅了,可又有什麼辦法?渴倒了一大片,本來就沒幾個人有戰鬥力了,這下子更要命。偏此刻北魏軍又來攻打,毛德祖強忍飢渴,領兵惡戰,戰鬥過後,宋軍口渴如燒,無一滴水入喉,幹到什麼程度?受傷的士卒,居然不流血!

雙方都明白,虎牢關差不多了。

又一輪猛攻開始了,虎牢關最後一道關牆被突破,將士們扶著毛德祖且戰且走;毛德祖推開要攙扶他的人,說,我發誓與此城共存亡,大義所至,決不能城陷而我毛德祖還活著!

毛公忠勇,也令敵人感到欽佩,拓跋嗣下令務必活捉毛德祖,因此毛德祖一直沒有在激戰中被殺。

最後時刻,毛德祖下令上黨太守劉淡之、參軍範道基率領還能動的部隊突圍,最終有200多宋軍突出了重圍回到南方;而斷後的毛德祖被俘。

被俘後,毛德祖寧死不屈,被殺。

這場惡戰下來,北魏軍也沒好到哪裡去,除去戰死的,水土不服得病身亡的,佔了十之二三。

虎牢關的陷落,標誌著魏宋之間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的結束,在這場戰爭中,以北魏軍奪得黃河南岸滑臺、碻磝、虎牢、洛陽等戰略據點而告終;戰後,北魏勢力越過了黃河,深入到河南中東部、山東西南部一帶,到這一年的年底,雙方還就許昌進行過爭奪,最終北魏軍攻陷許昌、汝陽,又攻破邵陵縣(河南省郾城),立下界碑而去。其後,魏軍在黃河以南以洛陽、虎牢關、滑臺、枋頭、碻磝為據點,佔領了黃河南岸東起青州西部,西至洛陽的青州、兗州、豫州地區,劉宋王朝喪失大約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虎牢關大戰後,公元423年5月,拓跋嗣打道回府,回到平城;從賬面兒上看,北魏此次南征頗有收穫,可從利潤率上看,就不那麼樂觀了,鮮卑騎兵死了好幾萬,損失並不比宋朝少,國力損耗相當大。而且南征的這段時間裡,北方柔然大舉進犯,北魏又付出了相當的代價,對國力的消耗也是一大筆。

不管怎麼說吧,最後算下來吃了虧的是劉宋;地盤丟了很多,人死了不少。

不過,就在所有人都如喪考妣的時候,有一個人的表現卻顯得很不合時宜。

誰啊?

劉宋皇帝,劉義符。

毛公忠勇;也令敵人感到欽佩,拓跋嗣下令務必活捉毛德祖

這小夥子的表現如果用現在的話說,有點兒沒心沒肺了;國家吃了這麼個大虧,大臣們十分鬱悶,但劉義符卻只當沒事兒一般,熊孩子整天不務正業,無憂無慮;以至於後來被他爹留下的顧命大臣給廢了。

不過,在這兒要說一點的是,這些都是當時人們的觀點。

那麼,這娃到底幹了什麼事兒,以至於在魏宋大戰之後沒多久就被廢了呢?這娃是不是真如史料中記載的那樣不著調?

就在宋魏大戰結束之後,有個名叫範泰的退休大臣,曾經給劉義符上過一封摺子,在這封摺子裡,這位範老爺子是這麼說的,皇上啊,我聽說您經常在您那後花園裡搞軍演,那動靜兒可真大,鼓聲都傳到宮外來了;這麼做不合適啊,您在宮裡搞軍演,不僅嚇不住外敵,反而會讓身邊的人驚詫。再有,您自打登基以來,沒看您幹過什麼正事兒,國家大事您統統扔給輔政大臣們處理,您自己每天跟一幫小人們混在一塊兒,這對國家來說可不是什麼好兆頭啊。

後世很多史家喜歡用這份摺子中的內容來印證劉義符被廢是合情合理,理由就是上面說的不務正業;不過在下看到這段記載的時候,不知怎地,腦子裡的第一反應,是這場景很眼熟,後世之君中有一位,也這麼幹過,此人的名字喚作愛新覺羅∙玄燁,他的另一個名字,叫做康熙。

康熙爺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養了一幫小廝,最後拿下了他阿瑪給他留下的輔政大臣鰲拜;劉義符是不是也想這麼幹,史料中沒有明確記載;不過據在下以小人之心度之,這事兒八成兒很有可能;不過這位宋少帝的運氣不好,沒等他下手,就被廢了。

假設,這個邏輯成立;問題來了,劉義符和他爹給他留下的這幾位老臣之間有什麼仇,什麼怨?

咱先回過頭來看看劉裕指定的這四位輔政大臣,都是什麼人物——

徐羨之,字宗文,東海郯(今山東郯城縣)人,出身東海徐氏,祖、父都曾在東晉當過小官;論出身,算是比寒門稍強點兒的小士族。這夥計早年便跟劉裕是同事,關係很好;劉裕有兩個女兒嫁進了徐家,老大會稽公主嫁給了徐羨之的侄子徐逵之,老六富陽公主嫁給了徐羨之的兒子徐喬之,由此可見,兩人關係非常密切;劉裕北伐後秦成功後,頭號兒心腹劉穆之病逝,劉裕接到報告後,立即下令京中(建康)事務,由徐羨之接手,可見對其信任有加。因此劉裕去世之前,指定他做為首席輔政大臣。

毛公忠勇;也令敵人感到欽佩,拓跋嗣下令務必活捉毛德祖

傅亮,字季友,北地郡靈洲縣(今寧夏吳忠市)人;出身北地傅氏,祖上曾幹到過副部級幹部(為西晉司隸校尉,三品),不過後來家世沒落;到他這一代,只做到局級幹部(他給桓玄當過秘書郎,六品);投靠劉裕後,傅亮長期擔任的職務也是秘書,劉裕代晉前的很多“表策文誥”,都是出自傅亮之手。傅亮能當上輔政大臣,最大的政治資本,是他領會了劉裕想篡位的意圖,並且逼著晉恭帝寫下了‘禪讓’詔書,成全了領導的一番心思。

毛公忠勇;也令敵人感到欽佩,拓跋嗣下令務必活捉毛德祖

檀道濟,祖上無名,“世居京口”;早年投軍便是劉裕的部下,跟著老劉同志南征北戰,東擋西殺,屢立戰功;劉裕對其頗為信任,在劉裕經歷了關中慘敗,王鎮惡、沈林子、朱齡石等大將或自相殘殺、或被敵所殺之後,檀道濟算是劉裕手下的第一大將,老劉同志臨終命其為顧命大臣,算是軍中勢力的代表。

毛公忠勇;也令敵人感到欽佩,拓跋嗣下令務必活捉毛德祖

謝晦,字宣明,陳郡陽夏人,出身陳郡謝家,謝晦的爺爺名叫謝朗,是謝安之兄謝據的長子;如果論出身,他算是出身最好的一個。按說劉裕一向對高門大戶不感冒,怎麼會對這個謝晦青眼有加?原因挺簡單,這夥計挺會拍領導馬屁。看過以前五胡亂華那段兒的大胸弟估計會有印象,話說劉裕西征打司馬休之那仗,謝晦也跟著去了;西征軍打到江夏遭遇了頑強的抵抗,劉裕的先鋒官徐逵之都戰死了;劉裕一怒之下頂盔摜甲就要親自操刀上陣,這時候謝晦攔腰把劉裕抱住了,說啥也不撒手;劉裕大怒,說你再不撒手我特麼就先宰了你,謝晦說了一句特漂亮的話:天下可以沒有謝晦,但不可沒有劉公,我死又何足輕重!這一仗後來西征軍打贏了,也就是有這一抱,從此劉裕對謝晦開始另眼相看;直到最後把他也列入了輔政大臣之列。

毛公忠勇;也令敵人感到欽佩,拓跋嗣下令務必活捉毛德祖

介紹完畢,還是那個問題,劉義符跟徐羨之等人到底有什麼仇、什麼怨?以至於打算刀兵相見呢?

其實這原因也不難猜,還記得劉裕病重期間跟謝晦有過一次談話嗎?談話的內容是關於他身後接班人的——

“初,少帝之居東宮,多狎群小,謝晦嘗言於武帝曰:‘陛下春秋既高,宜思存萬代。神器至重,不可使負荷非才。’(《南史·宋宗室諸王武帝諸子傳》)

這段話總結起來的意思是,劉裕跟謝晦聊接班人的事兒,謝晦話說的非常重,直接就說劉義符的德才不堪作為人主。

以疏間親,還是在接班人這麼敏感的問題上直言不諱,這要是弄不好是可要掉腦袋的;但謝晦就這麼直眉楞眼的就說出來了。而且說完之後,劉裕居然不置可否,也沒表示什麼異議。

這裡邊傳達出來的意思就耐人尋味了——

劉裕有廢長立幼的打算,謝晦以及他身後的徐羨之、傅亮等人也有這意思(如果沒有人支持,謝晦應該不會單槍匹馬的承擔這掉腦袋的風險。)。

不過後來劉裕走得急,沒來得及更換太子便撒手人寰了;劉義符順利登基。

那這事兒就有意思了,從劉義符的角度,義符,你怎麼看?

劉義符估計百分之一億會說,敢在我爹面前誹謗我,還想廢了我,你們幾個老小子等著我的!

當然,話說回來,徐羨之等人在劉裕死後沒多久,就把少帝給廢了,必然也有他們的理由,這理由表面上看,如《宋書·傅亮傳》和《謝晦傳》所載,稱“少帝失德”。

但是如果仔細翻翻書,恐怕就沒那麼簡單了——

首先,擔心少帝報復,這毋庸置疑,畢竟如果劉義符緩過手來,死的就不僅僅是他們自己了,誰沒個一家老小,斬草除根的道理跟那兒擺著呢。

其次,權力之爭。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徐羨之、謝晦和劉義符之間。不過這話得分兩層兒來說,一者是劉穆之和謝晦,另外一個是劉義符和徐羨之。那位說了,這裡有劉穆之什麼事兒?

事兒大了。

說這話時間還得追回到劉裕北伐時期,劉裕帶兵走了,首席心腹劉穆之總理後方,不過在名義上呆在建康坐纛兒的劉義符。劉穆之跟謝晦的關係簡直一塌糊塗,據《宋書·謝晦傳》記載:“劉穆之遣使陳事,晦往往措異同,穆之怒曰:‘公復有還時否?’”;懂點兒文言文的兄弟應該清楚劉穆之最後這句話是啥意思。

劉穆之輔佐劉義符鎮守建康,見天兒抬頭不見低頭見,而謝晦則跟著劉裕出征後秦,劉穆之跟謝晦關係惡劣,劉義符想不受劉穆之影響都難,劉義符對謝晦產生偏見也就順理成章了。

再說劉義符和徐羨之,這倆不和,有一件事兒或多或少能反應出問題,據《宋書·劉穆之傳》記載:劉穆之去世後,劉裕“以司馬徐羨之代管留任,而朝廷大事常決穆之者,並悉北諮。穆之前軍府文武二萬人,以三千配羨之建威府,餘悉配世子中軍府。”;這話的核心之一,是對劉穆之生前掌握兵權的分割,劉裕把歸前將軍府指揮的部隊一分為二,3000人劃歸徐羨之指揮,而絕大多數都轉撥給了劉義符。這當然體現了劉裕對徐羨之沒有對劉穆之那般信任,但是拋開老劉同志,就兩個當事人而言,分果果的差距如此之大,兩個小盆友會是什麼心態,應該不難猜吧。

再有一點,是徐羨之跟劉裕的關係;咱上面說過,劉裕早年跟徐羨之事同事關係,這有點兒像誰呢,像以前說過的劉毅,比比肩膀兒,差不多;這一點不管是傅亮、檀道濟還是謝晦都比不了,這三人是劉裕的部下,他們看劉義符是什麼?那叫少主;而徐羨之看劉義符是什麼?那叫晚輩。

可別小看這點兒區別,後來大清時候,多爾袞和鰲拜下場悲慘,就是打這點子區別上來的;對了,到了民國,還有一對兒,就是張學良和楊宇霆。

既然是晚輩,就有資格管你,你個小兔崽子敢不服?

其三,內憂外患,主少國疑;隨著老主子劉裕去世,其一手建立的國家此時已是危機四伏;東晉司馬宗室中的遺老遺少們蠢蠢欲動,有些更是暗通北魏伺機而動;江南也不太平,比如富陽縣的孫氏一門發動叛亂,並且攻陷了富陽(浙江省富陽縣),雖說後來宋軍擊敗了叛軍,穩住了局勢;但是遍地的星星之火,誰知道哪天就呈燎原之勢了;這是內憂;外患就更甭提了,北魏趁著劉宋國喪趁機發兵南下,讓劉宋帝國失去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國土。這些都是很現實的,還有一點是隱性的,但更讓徐、傅等人擔心,那就是一連串的失利,讓輔政大臣們的威信降到了最低;那粉兒掉的,嘩嘩的。

其四,輔政大臣們,尤其是首席徐羨之,地位並不穩固,急需揚刀立威。

這怎麼個話兒說呢?還得說劉裕。老劉同志出身低微,一路打拼,最終代晉自立。說的難聽點兒,劉裕是屌絲逆襲;因此成功之後,劉裕無論是在政策上,還是在人事佈局上,都採取了提拔寒門子弟,打壓大士族的做法兒;因此才有了徐羨之、傅亮這些人的今天。老劉在世,沒人敢say no;現在老劉走了,那些被壓制了很久的門閥士族們開始盤算著要奪回失去的主動權了。

這裡邊兒,首當其衝的就是徐羨之;據《建康實錄》記載,景平元年也就是公元423年4月,就在檀道濟晝夜兼程馳援青州的時候,御史中丞孫琳便直接上書劉義符,彈劾徐羨之,要求將其罷免;別忘了,這會兒的徐羨之可是首席輔政大臣,孫琳與之相比就是個小人物。一個小人物不計後果的彈劾一個大人物,這背後如果沒有人支持,那都見了鬼了。

這還是外部的,在輔政‘四人幫’內部,徐羨之也有一個潛在並且強大的競爭對手——謝晦。

上面說了,謝晦什麼出身?那可是謝氏家族的人。

別看二人說起來都是劉裕的心腹,其實兩人心裡門兒清,就憑出身這一點,對方就不可能跟自己一個鍋裡攪勺子。

就在劉義符繼位不久,發生過一件事情,非常能說明這倆人的關係已經到了何種惡劣的地步——

剛當上輔政大臣不久,謝晦鬧病,跟家裡養病;估計是病的挺厲害,謝府傳出話兒,謝大人暫不接客。這事兒說起來挺正常,病人嘛,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但是就暫不接客這四個字,差一點兒就讓謝晦人頭落地。

徐羨之有個侄子,名叫徐佩之,這小子是徐羨之集團裡一員得力干將;見謝晦挺長時間沒消息,這小子不知道怎麼想的,帶了倆人便來找同為輔政大臣的傅亮,張嘴第一句話便把傅亮給雷倒了:我叔叔(徐羨之)叫我來跟你說,讓你寫一份兒誅殺謝晦的詔書。

傅亮目瞪口呆,有病吧你!?傅亮對徐佩之說,我們同為顧命大臣,豈能自相殘殺!如果你們執意如此,我現在就辭職。

這事兒出頭的是徐佩之,但如此大事,如果說沒得到徐羨之首肯或者默許,估計徐佩之是沒膽子乾的。

由此可見,徐羨之跟謝晦之間,矛盾已經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因為有以上這些梗兒;於是,一場廢黜宋少帝劉義符的陰謀,悄然的展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