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彈丸之地創造了24個「第一」,一個小漁村代表了中國速度

文|知衡

一塊彈丸之地創造了24個“第一”,一個小漁村代表了中國速度

1984年 1月,鄧小平(前左二)、楊尚昆(前左一)、王震(前右一)視察深圳招商局蛇口工業區,聽取負

改革開放前的寶安縣、深圳市的前身,是一塊彈丸之地,當時流傳一句民謠:“寶安只有三件寶,蒼蠅、蚊子、沙井蠔。十屋九空逃香港,家裡只剩老和小。”從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到舉世矚目的示範區,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的命運眷顧,這一切難以想象。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過港澳經濟貿易考察組的反饋,決定將臨近港澳的寶安、珠海劃為出口加工基地,力爭經過三五年的努力,建設成為具有相當水平的對外生產基地、加工基地和吸引港澳同胞的旅遊基地。對此,華國鋒批示“總的同意”“說幹就幹”。1979年1月,廣東省、交通部聯合向國務院報送《關於我駐香港招商局在廣東寶安建立工業區的報告》,香港招商局副董事長袁庚帶著成熟於心的規劃前往中南海彙報。袁庚介紹了搞工業區、辦工廠的具體想法,分析利弊,爭取政策支持,蛇口工業區作為大陸境內第一個按國際慣例運作的出口加工區被批准建立,改革開放的“開山炮”就這樣轟轟烈烈地響起來了。在蛇口工業區企業管理幹部培訓班開學時,袁庚如立軍令狀般放言:黃埔軍校是“不革命者不入此門”,這裡是“不改革者不入此門!”據統計,袁庚在蛇口創造了24個“第一”,為全國性的改革開放事業提供了珍貴的“蛇口模式”:在內地第一個實行工程招標、第一個進行分配製度改革、第一個實現住房商品化、第一個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第一個嘗試取消幹部任命制和等級制⋯⋯袁庚本人更是被譽為“蛇口奇蹟的締造者”。

一塊彈丸之地創造了24個“第一”,一個小漁村代表了中國速度

1981 年,矗立在蛇口工業區的標語牌上寫著“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幾乎與蛇口工業區被批准建立同期,1979年1月,廣東省委書記習仲勳召開省委擴大會議,提出廣東要率先融入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去。4月,中央領導在北京聽取了習仲勳的彙報。習仲勳直截了當地表示“希望中央給權,讓廣東先走一步”。這與鄧小平為改革開放尋找一個突破口的想法不謀而合。他需要為改革開放探路子、開窗口、搞試驗,廣東率先站了出來。剛剛撤縣建市的深圳,被鄧小平創造性地賦予了“特區”這一稱呼,推到了改革開放的歷史舞臺上。“對,辦一個特區。過去陝甘寧就是特區嘛。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去搞,從這裡殺出一條血路來!”

1979年,一紙著名的“50號文件”印發下達,《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兩個報告》,給廣東、福建兩省在計劃、財政、金融、物價等方面以較多自主權,特別在外貿方面,允許廣東有權安排和經營自己的對外貿易,來料加工、補償貿易和合資經營等項目,省裡可以自行審批。同時確定了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試辦經濟特區。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深圳特區應運而生,此後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踏上了一條高速發展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