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一樁「小案」,爲何惹得嘉慶帝無比悲憤?比挨刺殺還絕望

清代一樁“小案”,為何惹得嘉慶帝無比悲憤?比挨刺殺還絕望

清朝歷代皇帝裡,嘉慶皇帝永琰“存在感”一直較低,卻也有句流傳後世的名言:從來未有事,竟出大清朝。

以《清實錄》記載,這一聲哀嘆,源自嘉慶十八年(1813)的“天理教宮亂”,數十名天理教徒,鑽了清王朝上下人浮於事的空子,竟買通皇親國戚後殺入皇宮,差點就把清王朝三宮六院一勺燴。這番曾被香港電影人改編成爆笑喜劇的風波,也叫逃過一劫的嘉慶皇帝悲憤不已,悽然寫詩一聲嘆息:從來未有事,竟出大清朝。

只是,在嘉慶皇帝累死累活的執政生涯裡,這種“從來未有事”的虐心鬧劇,難道只有“天理教宮亂”這一樁?另一樁看似小的多的“小案”,卻也叫嘉慶皇帝咬牙切齒,發出了類似嘆息:“從來未有之奇”

這樁“小案”,正是位列清代“四大冤案”之一的大事件:嘉慶十三年(1808)李毓昌案!

清代一樁“小案”,為何惹得嘉慶帝無比悲憤?比挨刺殺還絕望

一、離奇死亡的清官

嘉慶十三年(1808),江淮地區遭遇空前洪災,嘉慶皇帝撥款十萬兩白銀賑災。是年夏天,候補知縣李毓昌又受兩江總督鐵保委派,來到災情嚴重的山陽縣“查賑”,也就是審計賑災款的使用情況。

雖說只是嘉慶十三年的新科進士,但三十出頭的李毓昌,當時卻已名聲在外。這位生於即墨的山東大漢,從來“以清白自矢”,立志要做個為民做主的青天。這次也是精神抖擻趕到山陽縣後,就一頭扎進災區裡,啃著乾糧走遍當地四十個鄉數百個村,瞪圓了眼睛監督一切救災事宜,一路救活災民無數,李青天的名號不脛而走。

但是,嘉慶十三年(1808)十一月,一直熱火朝天忙碌的李毓昌,卻突然被發現吊死在山陽縣寓所裡。聞訊趕來的山陽知縣王伸漢草草看了幾眼,就以“自縊”上報給了淮安知府,淮安知府王轂派來仵作查看,把李毓昌口鼻裡的血跡擦乾淨後,就不假思索坐實了“自縊”結論。然後層層上報給兩江總督鐵保。鐵保先是吃了一驚:

好好的怎麼就自殺了呢?但看案卷又沒毛病,也就以“自殺”結了案。

收到噩耗後,李毓昌的家人們,自然死活不信。可從淮安府到兩江總督,全都眾口一詞。於是也只能悲痛抬走李毓昌的靈柩,準備在即墨家鄉入土為安。

清代一樁“小案”,為何惹得嘉慶帝無比悲憤?比挨刺殺還絕望

但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先是李毓昌的靈柩運回家鄉後,即墨當地就突遭嚴寒,土地凍得如鐵石一般,棺木只能暫放在本宅堂屋裡。次年二月,整理亡夫遺物的李毓昌遺孀林氏,發現丈夫生前穿過的皮馬褂裡,竟有斑斑血跡。李毓昌的族叔李泰清,也想起了他去山陽縣迎喪時,在李毓昌寓所裡發現的奇怪字條,上面赫然一行李毓昌的筆跡:

山陽知縣冒賑,以利啖毓昌,毓昌不敢受,恐負天子。

這幾個線索對在一起,李家人毅然決定開棺驗屍,然後,就看到了驚人一幕:李毓昌除了前胸骨外,全身已成青黑色,顯然是中毒而死,而且死前受到過殘忍的折磨。李家族人震驚了:李毓昌,是被人謀殺的!

二、氣怒嘉慶帝的大案

謀殺李毓昌的直接黑手,就是山陽知縣王伸漢。

在抵達山陽縣後不久,李毓昌就吃驚發現,朝廷劃撥的賑災銀兩,不但大多數根本沒落到百姓手裡,而且受災的人口,更是嚴重虛報。憤怒的李毓昌走遍各村,一邊按實際人口發放賑災款,一邊不辭勞苦造冊統計,終於查清驚人真相:山陽知縣王伸漢通過名冊造假等手段,大肆侵吞國家賑災款,被他親手揣進腰包的賑災銀,保守估計有三萬兩之多。

但李毓昌沒想到,他早被王伸漢盯上了,就連李毓昌身邊的三位僕人李祥、顧祥、馬連升,都被王伸漢輕鬆收買。得知李毓昌掌握自家把柄後,嚇壞的王伸漢就使盡招數,殷勤請李毓昌喝酒,拿出重利誘惑,搬出上級施壓。軟硬兼施一番,卻只換得李毓昌一聲慷慨豪言:“

我必呈之(王伸漢貪汙證據)上臺 , 以救生民於水火 , 以正朝廷之律令 ! ”——你個蛀蟲,就等著落馬倒黴吧。

清代一樁“小案”,為何惹得嘉慶帝無比悲憤?比挨刺殺還絕望

嚇出冷汗的王伸漢,終於狗急跳牆:必須殺了他!

於是,兇殘的一幕發生了:被王伸漢買通的李毓昌家僕李祥、顧祥、馬連升三人,偷偷在李毓昌茶裡下了毒。中計的李毓昌喝下後七竅流血,當場痛苦掙扎。這三個惡僕生怕李毓昌沒死,又用腰帶將李毓昌活活勒死,然後吊在寓所裡,造出“自縊”的假象。

這位一心為國的清官,就這樣含冤身死。

而在如願殺死李毓昌後,王伸漢又百般使錢,淮安知府王轂收了他的賄賂,把發現疑點的仵作打的半死,逼著仵作做出“自縊”的結論。核查此案的江蘇巡撫汪日章和按察使胡克家,也是不加詳查,至於兩江總督鐵保?那更是此時清朝有名的草包,自然稀裡糊塗以“自殺”結案。在王伸漢看來,就算李家發現疑點又如何?案子已經結了,你有什麼辦法翻過來!

關鍵時刻,李毓昌生前的恩師,安徽巡撫初彭齡回即墨老家探親,得知愛徒慘死,初巡撫頓時暴怒,親自來到都察院施壓,迅速把這樁案子捅到了嘉慶帝面前。看後驚呆的嘉慶帝,命令山東巡撫吉綸主審此案,把王伸漢王轂李祥顧祥馬連升一干人等一頓嚴查,陸續撬開這幾個人的嘴,到是年七月,終於審清了此案的來龍去脈——李毓昌冤死一案,真相大白。

如此合謀殺害朝廷官員的勾當,嘉慶皇帝也極度震驚,然後就做出了強硬的處置決定:主謀王伸漢處斬,兒子流放烏魯木齊。包庇王伸漢的知府王轂,本來被定了“斬監侯”,嘉慶帝看過案卷後,又該成了“絞立決”——直接絞死。然後總督鐵保巡撫汪日章這幾個糊塗官,也是革職的革職,流放的流放——

江蘇一省的主要高官,幾乎全數落馬。

還有親手殺死李毓昌的這幾個惡僕,除了以最殘酷的凌遲刑罰處決,還要在李毓昌墳前行刑,挖心祭奠李毓昌在天之靈。

清代一樁“小案”,為何惹得嘉慶帝無比悲憤?比挨刺殺還絕望

對冤死的李毓昌呢?嘉慶帝除了撫卹褒獎外,他還命山東巡撫為李毓昌立碑紀念,親自為李毓昌寫了《憫忠詩》,詩中痛心哀嘆“毒矣王伸漢,哀哉李毓昌”,可見痛惜之深。

但嘉慶帝更痛心的,卻是此事折射出來的清朝吏治:“反腐”官員說殺就殺,總督不管,巡撫不管,僕人都能被收買反咬。這觸目驚心的事實,也叫事後的嘉慶帝,多次給臣下發問:大清朝的吏治,真爛到這地步了?

事實是,比這還爛!

三、叫嘉慶帝“絕望”的腐敗

和祖父雍正帝一樣,嘉慶帝登基時,接手的就是個吏治腐敗的爛攤。一心整頓吏治的嘉慶帝,也曾拿下了和珅等貪官。但比起祖父雍正帝,通過制度改革遏制腐敗的智慧,嘉慶帝多是簡單粗暴,只是拿下貪官了事。在位沒幾年後,“肅貪”的力度漸漸下降,清王朝的腐敗,卻是全國瘋狂蔓延。

放在縣村基層,就連貪汙賑災款,都成了各地官僚的淺規則。前來審核的官員呢?基本都是“唯收其陋規而已”,也就是多拿一份錢走人。甚至地方稅收,都有“浮收”“勒折”等陋規,巧立名目盤剝百姓。大小官員要麼裝看不見,要麼摻和分錢。

李毓昌為何會遭暗殺?在那些貪官看來,就是因為他壞了規矩。

清代一樁“小案”,為何惹得嘉慶帝無比悲憤?比挨刺殺還絕望

更叫嘉慶帝始料不及的,更有高層官員的“懶風”。以李毓昌案為例,包括總督鐵保在內的一干高官,各個都是尸位素餐,出了官員被害這麼大事,依然走過場層層糊弄,天大的事也糊弄成小事。這才叫王伸漢們巧妙突破層層審核,輕鬆就把這殺人案糊弄成“自殺”。

李毓昌案後,御史周鉞等良臣們也痛心疾首,疾呼嘉慶帝要做出變革,對賑災的審核以及高層官員的問責,都需要像當年雍正帝那樣,有嚴格的制度監督。但嘉慶帝的回答呢?卻是淡淡一句“良法具在”,就不了了之了。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四年後的“天理教宮亂”裡,清朝各級高官會互相推諉觀望,放任天理教橫掃皇城。事後的嘉慶帝痛哭流涕,下詔大罵各級官員“尸祿保位”。但除了大罵,此時的嘉慶,已經沒有更多辦法。憤怒之聲,透著無奈。

在這中國近代史的前夜,腐敗不堪的清王朝,落後捱打的命運,已經難免。

參考資料:《清實錄》《清史稿》《清仁宗御製詩文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