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來自三流大學的諾獎得主:所謂逆襲,最怕認真二字

漁民家庭、三流大學、小工廠,沒有實驗室,設備簡陋,單槍匹馬……他身上的每一個標籤都不同程度地傳達了失敗和平庸的訊號,然而卻發明了藍色LED,解決了困擾了人類30多年的問題,最終獲得諾貝爾獎。

是什麼造就了他今日的成就?

一位來自三流大學的諾獎得主:所謂逆襲,最怕認真二字

“白熾燈照亮了20世紀,而LED燈將照亮21世紀。”

有了紅、綠、藍三原色後,才能產生照亮世界的LED白色光源。

但藍色LED的製備技術困擾了人類30多年。

科學家中村修二,從掃除將LED用於照明的最大技術障礙、造出藍色LED、到獲得諾貝爾獎,只花了三年。

“我覺得很容易,非常容易。”

01

起點再低

也要往別人不敢走的地方去

如果沒有後來那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中村大概和日本電影中每一個被生活磨平稜角的小人物一樣岌岌無名。

中村出生在日本愛媛縣一個小漁村裡,那裡的人世世代代都以捕魚種田為生。

小時候,就有人說中村是“笨小孩”。不僅“笨”,還有點“奇怪”。

總是一個人呆呆的,不知道在幹什麼;

讀中學時,對排球非常著迷,經常練習,但一打比賽就失敗;

考試能力平平,最後只考上了排名墊底的德島大學;

從那畢業後,也只加入了一家很小的日本化學品公司……

漁民家庭、三流大學、小工廠,沒有實驗室,設備簡陋,單槍匹馬……中村修二身上的每一個標籤都不同程度地傳達了失敗和平庸的訊號。

但就在這些失敗的訊號裡,中村自己摸索出來了“閃光點”

在排球隊的經歷中,中村修二發現了“斯巴達式努力”的弊端

隊伍的老師和隊長都相信:只要一直刻苦練習,就總會變得更強。

每次他們的隊伍累死累活,排名都是墊底。

這樣的日子中村堅持了三年。

“上高中後,我買了很多書研究練習排球訣竅和比賽技巧,這讓我生出了一種全靠自己摸索的自信,成了我獨立思考問題的基礎。

獨立地思考,才能產生獨創性的想法。”

之後供職於小工廠期間,他的工作內容是開發各種顏色的LED。

他效率很高,按照要求產出了很多成果,但賣的都不好,所以他的研究在公司並不受重視,經常被同事嘲笑是“吃白飯的”。

連上司看到他都問他,“你怎麼還沒有辭職?”

中村氣得發抖。

“憤怒是我全部的動因,如果沒有憋著一肚子氣,我就不會成功。”

憋著一肚子氣,帶著對“斯巴達式努力”的抗拒,中村決定挑戰一項根本不可能的任務:開發高亮度藍色LED。

一位來自三流大學的諾獎得主:所謂逆襲,最怕認真二字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上大量的科學家都渴望開發藍色LED燈,但他們之中沒有任何一個人成功過。

那些失敗者裡不乏技術雄厚的研究人員,就連他們也相繼失敗,何況這位不受公司重視、幾乎沒有資金和設備支持的中村先生。

但是中村修二的專業是電子工程,不是物理。在開發半導體的時候,學界的人都覺得他在繞遠路。

“那麼幹怎麼能行?”

中村只是說,“可以的”。

中村認為,專家說的話不一定全對,他們也許有很多專業知識,但因為囿於書本,無法擺脫自己的侷限。

而中村恰恰是缺少那些該有的“常識”。

“不管別人怎麼說,只要自己有自信,就勇往直前,‘靠目標驅動自己’,只有這樣,才不會有功夫去為周圍的事困擾。”

中村修二說他當年做這些藍光LED的實驗,是為了能夠發表5篇論文拿到博士學位。

在科學界,沒有博士學位只會被認為是技術員而不是科學家。

中村一開始像研究紅色LED設備一樣,先親手改造設備。

每天七點來到公司,從早進行設備的改造,下午做反應實驗。那段時間每天如此。

一年過去後,中村沒有任何成果。

公司也不再掏出預算,而設備的改造,需要相當程度的金錢。其他的大企業研究所有多人團隊合作,而中村只有一個人,實驗陷入了谷底。

對於中村而言,製作藍色LED就像是“穿著木屐爬珠穆朗瑪峰”。

他曾鑽在巨大的設備下,揮汗如雨,滿身傷痕地做實驗。因此,沒人比中村更熟悉設備的每一個小缺點,他一直試著改進。

某天,就在中村重複反應實驗時,忽然火花閃現,他預感到,藍色光芒就會閃耀了。

“因為已經深深陷入谷底,接下來就必須爬上來了。意識到自己深陷谷底,對我來說就是成功的預感。”

堅持決定性的創意,不是一味地悶頭苦幹,才讓中村在谷底時突破自己。

抗壓能力會激發一個人被習慣所掩蓋、被惰性所消磨的潛能。

一位來自三流大學的諾獎得主:所謂逆襲,最怕認真二字

02

耐得住寂寞

才能從內挖掘能量

中村修二說:

“有一百個人都告訴你前面沒有路,你還是要獨自前行。失敗的可能性非常高,但只要有一點點成功的可能性你就要獨自堅持下去。”

當電子與空穴複合時能輻射出可見光,因而可以用來製成LED。在開發藍色LED的過程中,中村一直堅持用氮化鎵來合成製作。

上世紀80年代初很少有人關注氮化鎵。氮化鎵熔點高,缺乏匹配襯底(相當於造房子時候的地基),晶體生長十分困難。

選擇氮化鎵無異於一場賭博。

有位著名的大學教授充滿自信地對中村宣判:“氮化鎵是不行的。”

一開始,中村也會因他人的質疑慌了神。但半年以後,他開始全神貫注於研究,不安就消失了。

這半年裡,中村每天從早到晚忙於設備的改造和實驗,漸漸與周圍隔離起來。無視一切電話、會議,不跟任何人說話。

中村克服不安、專注研究的秘訣就是“保持孤獨”,讓腦子裡沒有擔心的空地。

“接電話或者開會,都會中斷我的實驗,一開始我只跟我的助手說話。後來我無視研究以外的所有一切,一心撲在實驗上。”

妻子形容中村的狀態,“就跟著了魔一樣”,滿腦子都是氮化鎵晶體。

保持孤獨,才能從內挖掘能量。

在中村看來,專注於自身,才能縮短減少接觸到“事物的本質”的時間。

人們在觀察事物和思考的時,通常並不能一眼看到本質,而是被某種判斷左右。

比如,如果覺得嚥了魚刺,經常有人建議猛喝幾口醋,因為這樣可以軟化魚刺,利於吞嚥。但這樣真的有用嗎?

事實上,嚥下去的魚刺有胃酸來溶解,而食醋是弱酸,卡在喉嚨的魚刺,喝醋只會灼傷喉嚨卻不能將魚刺軟化。

人們很少去專注思考、探究,經常被這些“常識”引導。

而要抓住事物的本質,必須暫停這類他人公認的判斷。專注自身,不為常識的判斷左右,就能看清事物的本質。

中村從小愛發呆,這個習慣一直保留到了做實驗時。

“發呆”成為中村集中注意力、感受內部力量和思維的關鍵時刻。

中村發呆時就把這種左右事物的要素全都扔在了一邊。

“我能讓腦子裡的想法免受既有觀念的影響。”

後來,不斷重複艱難的實驗時,中村也會在實驗的間隙發著呆。

“在這種時候,實驗相關的資料、文獻、其他學者的意見,這些外在的判斷都被我拋在了一邊。

保持孤獨,我才能夠不被這些東西左右,逼近事物的本質,這讓我能產生新的點子。”

生命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向自身發問,給自己解答,更為重要。

一位來自三流大學的諾獎得主:所謂逆襲,最怕認真二字

03

足夠認真且拼盡全力

是達成目標的第一要義

“認真你就輸了。”

“可是不認真的話,你這輩子就廢了。”

在中村研發出藍光二極管之前的十年間,他一直沒有什麼重大發明。

在這期間,中村在一個沒有設備、沒有團隊、缺乏資金的工作組裡,日復一日幹著工人的活兒:製作設備、鍛鍊熔接技術,整天忙著做雜活。

自己承擔了幾乎所有瑣碎的工作,親手操作過實驗的每一個細節。

這種看似枯燥無味的工作極大地鍛鍊了木村修二的動手能力。

正是在與儀器反反覆覆的日常互動中,他不斷地激發出新的靈感和活力。手藝也成了他後來發明的基礎。

中村不是一個一開始就具備高深物理知識的科學家,在成為諾貝獎得主的道路上,他毫無疑問就是一位苦行僧。

這位苦心僧的秘訣也很簡單,有一點“二”的實幹精神:

別人不做的,他做;

別人不敢做的,他做;

別人不能做,他自己想辦法做。

公司為了節約成本,沒有采購帶有新技術降低爆炸危險的材料。

中村在這樣的條件下,堅持自己做試驗,每個月都會經歷著兩到三次的爆炸失敗。

西方有句話,“上帝一定會保佑認真的人,即便他們活得辛苦”。

世界正在狠狠獎勵那些足夠認真、全力拼搏的人。

一位來自三流大學的諾獎得主:所謂逆襲,最怕認真二字

自學生時代起,中村就很討厭那種需要死記硬背的學科,因此對英語很反感。

35歲去美國學習之前,中村從未接觸英語。

但那之後,中村為獲得博士學位,艱難地用英文寫過科研論文。

由於工作期間不能寫論文,中村會在週一至週五收集數據並整合,之後在週六日將自己的發現一口氣寫下來。

當他開始寫作時,會連續不停地寫五六個小時。

直到40歲,中村終於憑藉藍色LED的發明獲得了他夢寐以求的博士學位。

全球首個藍光LED成功開發一年後,中村收到了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授課邀請,使用英語授課成了中村最大的恐懼。

入職的時候中村已經46歲了,“你不可能在這個年紀學新的語言了”,中村這樣想。

而如今,中村來到加利福尼亞大學已有近十年,他早已強迫自己說英語而且有了明顯地提升。

“我現在考慮的不僅僅是會說英語,還要達到‘授課標準’”。

再難,也沒有認真啃不下來的“硬骨頭”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劉易斯·特曼研究發現,對自己認真的人會有合理的生活規劃,並能付諸實施,而且更注重細節。

因此,他們活得更規律,會約束自己,生活有節制。

即便是在中村最投入研究的實驗階段,他也沒有因此熬夜打破日常作息,而是每天八點,準時回家和家人一起吃飯。

“對研究過於熱衷,就算過著不規律的生活,也不一定能出好結果。我雖然付出了比別人多一倍的努力,但還是堅持注意保持規律的生活。”

過於較真的人在自己狹小的世界裡認真著,或者把規則神化,一旦打破一次,就可能心煩意亂,不利於心理健康。

那句“認真你就輸了”背後,其實是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並非看透是非的“超然”。

一位來自三流大學的諾獎得主:所謂逆襲,最怕認真二字

所謂逆襲,最怕認真二字。

如果一路都一帆風順,就不可能擁有強韌的意志力;

就算只有1%的成功的可能性,也要用100分的去努力挑戰。

足夠認真,不怕失敗的強韌的意志力,才是達成目標的第一要義。

誰都知道,拿到諾貝爾獎很不容易,但中村的故事能告訴人們的是:

只要你永遠堅信,願意動腦筋,那越是深陷谷底,越能靜下心來,就越會擁有超越自己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