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曹妃甸國際河豚節」歷史故事:知州妙筆贊河豚

曹妃甸國際河豚美食節已經完美落幕,我們依然沉浸在對河豚節的美好回味之中。這些天,我們不僅品嚐到河豚的極致美味,還正在培育獨具特色的河豚文化。文友們還挖掘出關於河豚的眾多歷史故事,趣味盎然。今天,我們推出的就是《知州妙筆贊河豚》。

曹妃甸區,地處渤海北岸,唐山沿海。歷史上曾長期分治,西屬豐潤,東屬灤州。其東部的蠶沙口,是繁盛千年的河海聯運碼頭,官艦商船絡繹來往,留下不少佳話。

清嘉慶、道光年間,知州黃克昌三任灤州,親民善任,人稱“妙才”,官聲很好。《灤州志》上說他“江蘇武進人,以吏起家,嘉慶二十五年之州任。精明幹練,案無留牘。”

黃克昌文墨風流,文聲斐然,卻無意醉心科舉,所以也沒考個進士,只是一步步從基層小吏做起,慢慢做到知州。官僚世子們都說他是高才低就。雖不醉心科舉,黃克昌卻十分看重一州文脈。《灤州志》上說:“巖山之巔舊有塔,前牧毀之。曰:‘是虎而角也,奈何實逼處此。’迨克昌蒞任,訪求遺蹟,集父老謀之。曰:‘塔名文峰,主一邑科第,去之則不祥。’捐俸募修,人皆樂赴,不數月告成。至今見塔,猶思遺愛焉。”斯人風采如此。


「回味曹妃甸國際河豚節」歷史故事:知州妙筆贊河豚


趙曉光/作

這年三月,為查驗灤河、泝河水運事務,黃知州和師爺魏真喬裝改扮,乘一葉小船順流南下,一路明察暗訪,臨近中午就到了蠶沙口碼頭。黃克昌肚子“咕嚕咕嚕”叫,餓了。

那就吃飯吧。正好也在這兒聽聽百姓商旅對河道、時事的議論。

蠶沙口碼頭航運繁忙,酒肆林立。黃、魏二人選了一家叫“臨河酒鋪”的小酒館。酒館雖然不大,倒也粉牆白壁,軒窗明淨,十分雅緻。一落座,黃克昌就拿出二兩銀子往桌上一放,說:“只撿最好的上!”二兩銀子,白花花光燦燦,看的掌櫃楊玉如高興,湊到跟前兒說:“客官一頓酒飯要用二兩銀子,看來只有河豚了。不知客官……”一邊說著,眼睛裡滿是晦明曖昧。

河豚雖然不在禁食之列,但畢竟身有劇毒,弄不好瞬間就會讓人喪命,所以蠶沙口一帶,凡是烹調河豚的酒肆,都是在門前水箱裡養上幾條,但憑顧客點選,並不標牌掛旗主動招徠食客。黃克昌生在江蘇,素來喜食河豚,之所以選臨河酒鋪,也是因為他看見門口水箱裡,河豚新鮮肥美。黃克昌會心一笑:“正是此物!”這可把師爺魏真嚇了一跳。魏真是灤州本地人,對於吃河豚可不贊成。他的看法和宋人李公擇一樣,認為河豚有邪毒,非忠臣孝子宜食。

知州是一方首輔,朝廷命官,萬一要吃出個好歹,那可怎麼辦,誰能擔當?魏真連忙起身阻止,倒被黃克昌一把扯住,笑嘻嘻叫他不要做聲。酒菜上桌:一份紅燒河豚,兩碗江南米酒,兩碗河豚湯拌糯米飯。黃克昌筷子不停,不住誇讚酒家廚藝和河豚味美。

開始黃知州笑津津吃,魏師爺皺著眉看,可這河豚也太香了呀,香氣誘人!看著看著,魏師爺開始吞嚥口水,喉結上下動,喉嚨出聲音,“咕咚咕咚”。

黃知州一看到了火候,肥肥美美一大塊河豚肉,一箸子夾到師爺碗裡。魏師爺一咬牙:“我也學學蘇學士,拼死一回!”一邊說著,一口魚肉吃下。

一口也是吃,十口也是吃,毒就毒吧。再說這回,魏師爺嚐到了味道,更是一口緊似一口,不住地吃不住地誇“世上極品,人間美味”。

三刻鐘功夫,魚肉、湯飯、米酒絲毫不剩。黃知州問楊掌櫃:“我自幼生在武進,江陰河豚也沒少吃,咋都不像今天這麼美呀?難道掌櫃有什麼烹調秘技?”楊玉如聽了十分高興,回答說:“哪兒是什麼烹調秘技,不過是家常廚藝。味道優勝,都出在這魚身上。”

原來蠶沙口這地方,河豚都出自大海,就像阮葵生在《茶餘客話》中評價津門河豚所說的那樣:“津門(和蠶沙口一望相連)多海魨,毒重。吳門(蘇州一帶)所出皆江魨,大而味薄,皆不佳。”所以江南河豚,終究抵不上蠶沙口一帶鮮美極致。話越說越投機,越說越高興。楊玉如是個落第秀才,聽黃克昌談吐,看黃克昌氣度,也絕不是普通江南商賈、一般俗客,不覺先自風雅中來,相敬相惜。到結賬的時候,楊掌櫃說,這河豚魚總算是遇上了知音知味的人,堅決不肯收那二兩銀子。師爺魏真說:“總不能白吃你的河豚呀。”楊掌櫃說:“在下的河豚也不是白送,只求尊客留下一點墨香。”

黃克昌見楊掌櫃風雅如此,不禁撫掌大笑,連說:“好好,就煩兄臺備下筆墨。”

筆墨齊備,黃克昌提筆,刷刷點點,在粉白的牆壁上寫下八個大字:“聲在潤州,魚在灤州。”筆勢遒勁飄灑,十分俊逸。年月日外,落款只留一個“昌”字。江陰古稱“潤州”,江陰河豚號稱天下第一。黃克昌今天極致新嘗,所以才有此題。

後來,很快人們都知道妙才知州黃克昌在臨河酒鋪留下墨寶,過往商旅仕子游人,也都爭相到臨河酒鋪賞墨寶嘗河豚,傳為佳話。人越來越多,臨河酒鋪竟漸漸成了蠶沙口酒肆中最為興盛的一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