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回味“糊基”和“泥基”

生命中總忘不了那魂牽夢縈的黃土,一曲“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勾起我對昔日歲月的回憶和對黃土的眷戀,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印象頗為深刻的惟有那糊基和泥基了。

回味“糊基”和“泥基”

先說糊基吧!我的家鄉地處黃土高原的南緣,黃渭洛三河交匯之地,這裡土質特優,是製作糊基的上好原料,那厚厚的黃土是用之不竭,取之不盡啊。糊基是用來蓋房壘牆的,它不用花錢去買,但要付出重體力勞動的。鄉親們把製作糊基稱為“打糊基”。首先是準備好溼土。用車把臺塬上的乾土運來堆放在平坦的場地上,邊灑水邊攪拌變成可用的溼土。其次是準備好使用工具。即一張鐵鍁個石柱子,一塊捶布石,一籠草木灰,一個糊基模子那糊基模子形似“同”字,三邊固定,一邊有擋板,是活動的,大小一尺見方,厚度約六釐米。打糊基時,先把模子平放在捶布石上,插好擋板,向模子裡面撒些草木灰,用鍁把土填上,略高於模子。然後用腳踩平模子裡的土,再用石柱子打實在,這樣,一塊糊基就算製成了。老農們把打糊基編成了口訣,即“三鍁六腳十二個柱窩”。意思是填上三鍁土,用腳踩六下,用石柱子打十二下。

回味“糊基”和“泥基”

打糊基是很費力的。打一塊糊基得彎三次腰,年輕小夥,一天能打八百多塊,少者也五百餘塊。按八百塊計算,一天就要彎二千四百次腰。等到晚上睡時,方覺腰痠背疼,甚是折煞人。蓋一座門房,需四千塊糊基,那是要付出相當的體力的。在費力的同時,也略帶技術的,那就是摞糊基。因為是溼土做成的,稍不小心就會破裂,常常是,費了一天的工夫,到晚上,摞的糊基全倒了,前功盡棄,白乾了。所以有“會打不會摞,不如靜靜坐”的俗語。

然而,靜坐只能是奢望。靜坐就意味著無房子住,無房子就意味著無家啊。要想有房子有家,就得打糊基,就得費力,就得受折煞。這小小的一塊糊基,飽含著鄉親們幾多深情,幾多辛酸,幾多慨嘆我清晰地記得,鄰居張大伯一家8口人擠在一間屋子,為了蓋房打糊基,18歲的兒子和12歲的女兒拉著裝滿土的架子車,從半坡滾下,車子把人磨壓到坡下,險些要了性命,可是,兒子致殘了。禍不單行,等到蓋房的時候,又發生意外,一塊糊基砸到張大伯肩上,造成骨折。

張大伯是纏著繃帶,忍著疼痛,蓋起了一座用糊基壘起的茅草房的。那時,我還年少,每每路過張大伯家,看見他額上一道一道深深的印痕,總是茫然。可是,每每看見他的兒子走路一拐一瘸時,我總是和糊基聯繫起來,認為是糊基致殘於他的。如今,糊基時代已經遙遠,人們不用費力打糊基,承受那份折煞,取代糊基的是機制的磚塊、水泥和石料。然而,那讓人銘心的糊基,卻在我的腦海裡總是難以抹去,成為永久的記憶,珍藏於心靈深處。

回味“糊基”和“泥基”

再說泥基。泥基是用來盤炕用的。家鄉人把製作泥基叫打泥基。打泥基很有講究,那就是要選三伏天,有利於晾曬,乾透的快。同時泥要和好,裡面攪些長麥秕,以增加拉力。打泥基的程序很簡單,即拿來泥基模子,常見的是長方形,大小為80x60釐米,厚度為6釐米。選好場地,把和好的泥倒在模子裡,用泥頁抹平,趁泥還軟,兩手抓住模子兩邊系的繩子,用力向上提,取掉模子,一個泥基就算製成了。為了使泥基結實耐用,還得二次加工,即待泥基曬硬了些後,再把模子重新套住泥基,用磚塊或平底的石杵往實的砸。砸的要領是“先中間後四角”,砸實四個角是最為關鍵的。因為泥基的使用,重在於角的結實程度。若壞上一角,這個泥基就用不成了。在晴好的天氣下,曬上三四天,便可以扳起泥基,相互靠成“井”字形,這樣曬起來,很快就乾透了。

回味“糊基”和“泥基”

記得那時家家打泥基,家家用泥基盤炕。我家就有三個泥基炕。那年放暑假,我從學校回到鄉下的家,父親讓我和弟弟打泥基,我們欣然去做。兄弟倆用架子車從遠處拉來乾土,堆放在場裡,再弄來長麥秕,備好水,就和泥。和泥是費力費時的,我們學著老農的樣子,脫掉鞋,挽起褲腿,光著腳來踩泥。腳板踩在泥水裡好涼爽,踩在麥秕上就有點扎痛。踩上一陣子,泥平攤滿地,然後用鐵鍁捲起來,再去踩踏,反覆幾次,泥就算和好了。記憶猶新的是,第一次和泥,我就付出了血的代價。我的腳心被泥土裡的玻璃渣刺破了,血從腳底的泥裡滲出來,鑽心的疼。弟弟拉著架子車送我去村上的醫療站包紮。於是和泥的任務就全交給了弟弟。弟弟說:“哥,你現在是傷員,就歇著吧,有我呢。”我說:“還能幹其它活。”雖然弟弟身體還算結實,但他畢竟比我小几歲啊,瞧著他滿臉汗珠,我把毛巾蘸溼遞給他。我忍著疼,坐在那裡,用泥頁抹平泥基,用磚塊砸實泥基。在相互關切,相互謙讓,相互爭著幹活的氛圍裡,我和弟弟終於完成了打泥基任務。看著場裡一大片擺放著的泥基,我清晰地看見弟弟憨厚的笑臉。

而今,泥基時代已經過去,土炕也在默默的消失,時興的樓板炕替代了泥基炕。然而,昔日打泥基的情景,不禁令人感慨萬千,思緒綿綿。那情景將成為人生瞬間的經典故事,成為美好的回憶。

作者簡介:李良鵬,筆名浪沙,陝西大荔人,中共黨員,字孜達,號無為堂主、秦川墨人等。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歷任中文教師、縣政協辦公室副主住、文史委員會主任、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幼承家學,喜文學、好攝影、工書畫。現為中國老年書畫協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北京詩聯書畫院研究員,陝西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被評為渭南市文化名人。2019年6月參加中書協高研班學習。著有散文集《心聲放歌》、《春雨》,詩歌集《老屋》等,新聞、文學作品,多次榮獲全國徵文金獎。書法作品集《李良鵬書法藝術》、《李良鵬書法情結》。主編《陝西同州書畫作品選》,編輯出版《歷代詠沙苑詩詞選析》、《漫話沙苑》、《大荔文化藝術史料》、《中國共產黨大荔縣歷史大事記》等。書法作品入編多部專輯;書法論文發表於《書法導報》、《中國書畫導報》、《三秦書畫報》、《西北信息報》、《渭南日報》等。書法長卷《大荔十二景詩》被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收藏,書法作品入選中國集郵慶祝香港迴歸祖國二十週年書法珍藏郵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