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襲擊,改變了我們的世界

接二連三的恐怖事件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身心的傷害,還改變了我們的行為準則,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結構。

恐怖襲擊,改變了我們的世界

從2001年9·11事件之後,“恐怖襲擊”這個詞就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視野。10多年來,這股黑色勢力在全球蔓延,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大國們無一倖免。尤其是近期,在俄羅斯、巴黎、馬裡、美國加州等地相繼發生了系列恐怖襲擊後,人們對“恐怖主義”的認識又再一次被刷新了。

其實,恐怖主義給世界的威脅遠遠不止鮮血和生命。除了不幸傷亡的遇難者之外,那些表面上逃過一劫的人們還將長期置身於另一種慢性傷害和煎熬——那就是恐懼。

恐怖襲擊,改變了我們的世界

大規模爆發的PTSD

在20年前,法國也經歷過一次恐怖的炸彈襲擊,當時傷亡人數加起來超過200人。2004年,學者們對事件中受傷的被害者進行了 一次回顧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患上了創傷後心理壓力緊張綜合症(PTSD)。

不僅如此,研究人員還驚訝地發現,在經歷了恐怖襲擊過後,整個地區患精神疾病的人數也大幅增加。也就是說,不僅當事人容易產生PTSD等心理疾病,就連其他無關群眾也難以置身事外。

在隨後的大量研究中,心理學家發現,法國事件並不是個案。比如2005年,在倫敦發生“七七爆炸案”後的一個星期,在參與調查的普通民眾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產生了嚴重的精神壓力和抑鬱傾向,許多倫敦人甚至認為“沒有任何一處地方是安全的”。7個月後,雖然大多數受訪者的抑鬱程度有所緩解,但依然殘留了許多難以磨滅的精神壓力。比如,不願意在倫敦工作、生活,對待生命和世界也更加消極悲觀等等。

這不難理解,當恐怖襲擊事件發生時,整個地區都將進入一種反常和警戒狀態——大街上時不時響起的警鳴,公共場所稀少的人煙,嚴苛的安全檢查……在一段時期內,這種緊張的氛圍裹挾著人們每一天的生活。這所有的一切,也將不可避免地影響人們的心情、生活方式乃至世界觀。

毫無疑問,這種對於恐懼的利用也是恐怖分子駕輕就熟的心理武器。它就像一個看不見的魔鬼,一點一點地蠶食著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

恐怖襲擊,改變了我們的世界

無孔不入的負面信息

不僅如此,進一步的研究還發現,除了受害當事人以及生活在一個地區的無關群眾外,捲入災難後洪流的人甚至會波及到幾千公里之外。

比如,在9·11事件後,一項針對紐約以外美國各大州的調查顯示,超過17%的普通民眾患上了PTSD等精神疾病。

為什麼沒有直接參與或目睹恐怖襲擊的人們也不約而同地患上了災難後遺症?心理學家稱,這其中最大的原因還是來源於高強度的媒體報道。在9·11事件後,學者曾就2000名未直接捲入恐怖襲擊的美國成年人進行了跟蹤調查。他們發現,收看相關電視新聞的時間與患PTSD的概率呈現高度正相關——相關信息接收得越多,患PTSD的概率越大。

在9·11之後的一段時間內,美國上下所有電視臺只播報新聞,沒有其他節目,甚至連廣告都沒有。心理學家稱,這種高強度的恐怖信息轟炸並不是什麼好事,當整個社會都籠罩在緊張的氛圍和信息之下時,人們則難免由於主觀感受而產生恐懼、無助、消極等脆弱情緒。而這種焦慮和不安又極容易在人群中傳播,如此一來,大規模的心理疾病便迅速蔓延開了。

恐怖襲擊,改變了我們的世界

多米諾骨牌似的社會災難

恐懼之後,人們的行為與習慣自然而然隨之改變。比如,有些人在9·11事件後便不再乘坐飛機;有些人不再在人多的場合做長時間逗留;有些人不再把出國旅行當成每年必不可少的休閒。

雖然這些變化看起來只是少數人的個體行為,但如果放眼整個社會,你會發現,對恐怖主義的恐懼深深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習慣、消費行為乃至全球經濟。

就拿9·11事件來說,除了給美國造成數百億美元的直接財產損失外,其間接損失至少已達1000億美元。其中,旅遊業、航空業等與9·11事件直接關聯的領域更是首當其衝。

據數據顯示,在經歷了9·11重創後,美國航空業旅客大幅減少,大多數航空公司減少了約20%的航班。然而,這也只是災難後遺症的冰山一角,隨之而來的一連串影響和打擊就像是多米諾效應,無不滲透著社會的乏力和恐慌。

比如,由於航空企業入不敷出,便不得不被迫解僱大量員工,據統計,各大航空公司裁員總額超過8萬人。隨著各行各業失業人數的增加,整個社會的消費能力也將受到影響,諸如汽車等大宗消費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再是人們的購買熱點。

不僅如此,就連可口可樂等軟料行業的銷售額也下跌了1~2個百分點,可別小看這區區2個百分點,它基本相當於1.2億瓶的銷售量。

其實,這一系列數據表面上呈現的是持續低迷的美國經濟,但其本質卻是深入到人們生活方方面面的不安和恐懼。大到生活方式,小到每一天的飲食習慣,都在強大的恐懼面前被硬生生地改變了。

恐怖襲擊,改變了我們的世界

改變與政府關係

恐怖襲擊的頻繁發生,也改變了人們與政府之間的關係。

通常,在發生一次大規模恐怖襲擊後,人們會傾向於相信政府具有杜絕未來再次發生類似事件的能力。比如,在9·11事件前夕,美國政府的信任度呈現持續下滑的趨勢。但是,突發的9·11事件點燃了人們的恐懼,民眾的注意力一方面被轉移,另一方面也產生了對政府前所未有的依賴,他們相信,美國政府能夠拿出強有力的措施應對恐怖分子,保護群眾生命和公共安全。一時間,舉國上下同仇敵愾,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也創下了數十年來的新高。

此外,心理學家也就恐怖襲擊後民眾對政府的信任與恐懼之間的關係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發現,群眾對政府的信任度與內心的恐懼成反比。也就是說,災難過後,對政府越信任的人,其內心的恐懼越少,患上精神疾病的概率也就越低。比如,2011年7月22日,挪威曾爆發了震驚世界的“於特島慘案”(那天,挪威人佈雷維克先在挪威政府辦公大樓前引爆威力巨大的汽車炸彈,然後又在挪威首都奧斯陸以西40千米的於特島向人群掃射,共造成77人死亡,300多人受傷)。學者曾分別在事發前、事發當時以及事發10個月後對當地民眾的政府信任度及恐懼感進行了調查。他們發現,災難過後,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明顯提升。而且,即使是在事發10個月後,對政府高度的信任和依賴心理,也緩衝和改善了大部分由恐怖襲擊引發的負面影響。

當然,恐怖主義的威脅對每個人的影響不盡相同。對於未來可能發生的恐怖活動,大多數人還是抱著辯證而理性的心態。除了對政府的信任感可以幫忙驅散內心的陰霾和不安外,心理學家稱,一些其他的內心防禦措施也可以幫大多數人免受過度恐懼的精神折磨。比如,一項研究表明,憤怒就是對抗恐懼行之有效的心理保護因素。因為,在憤怒的情緒之下,人們往往能產生更強烈的存在感和對全局的操控感,這種置身於正面交鋒的主動心理也使人們變得更加積極和樂觀。反之,一味的恐懼則會使人們產生難以擺脫的被壓迫感和控制感,從而在主觀的消極情緒中越陷越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