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冕服定型 皇帝的冕服冕冠就是不一樣

本文作者黃強

冕服是男子最高級別的禮服,通常做祭服使用,分為六種,又稱六冕。其中的十二章紋,即大裘冕級別最高。是皇帝祭天時穿的大禮服。漢代至三國時期,盛行冕服制度盛行於周代,歷代相襲,雖然經歷對秦代末年的戰亂,上古的服飾制度遭到破壞,然而經過漢初叔孫通的演繹,尤其是漢高祖劉邦的欣賞與推崇,禮崩樂壞的冕服及其禮儀制度得以恢復。因此,漢代的冕服已經定型,並程序化。

漢代冕服定型 皇帝的冕服冕冠就是不一樣

【圖1,漢墓畫像冕冠】

所謂冕服與冕冠,我們印象深刻,就是君王頭上戴的有護板,有垂旒的冠。冕冠上的垂旒數是按照不同場合所明確的冕的種類與戴冕者身份來確定的,有三旒、五旒、七旒、九旒與十二旒等。袞冕十二旒,每旒十二顆玉,以五彩玉為之,用玉二百八十八顆(前後兩面);鷩冕九旒,用玉二百一十六顆;毳冕七旒,用玉一百六十八顆;絺冕五旒,用玉一百二十顆;玄冕三旒,用玉七十二顆。戴十二旒者為帝王,諸侯、卿大夫、大夫,只能九旒、七旒、五旒。也就是說垂旒的數量與身份是對應的,垂旒多的,說明官位大,品級高;垂旒少的,官小品低。因此不管官員認識不認識,通過冠冕的垂旒,就可以看出官位高低,對於從事服務、保衛工作的侍從來說,尤其重要。一眼就辨別出大官、小官,引導時很方便,享受不同等級服務時,也不會出錯。

漢代冕服定型 皇帝的冕服冕冠就是不一樣

【圖2,漢代皇帝冕服】

漢代的冕服沿襲周代,多為玄衣、纁裳,上衣顏色象徵未明之衣,下裳表示黃昏之地。集天地之一統,有提醒君王勤政的用意。衣服上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紋,章紋的圖案並不是任意為之的,而是具有象徵意義。

漢代冕服定型 皇帝的冕服冕冠就是不一樣

【圖3,《五經圖》中十二章紋】

日、月、星辰,取其照臨,如三光之耀。

山,取其穩重,象徵王者鎮重安靜四方。

龍,取其應變,象徵人君的應機佈教而善於變化。

華蟲(雉雞),取其文麗,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

宗彝,取其忠孝,取其深淺有知,威猛有德之意。

藻,取其潔淨,象徵冰清玉潔。

火,取其光明,表達火炎向上,率領人民向歸上命之意。

粉米(白米),取其滋養,養人之意,象徵濟養之德。

黼(斧形),白刃而銎(斧子上安柄的孔)黑,取其善於決斷之意。

黻(雙獸雙背形),謂君臣可相濟,見善去惡,取其明辨,寓意臣民有背惡向善的含義。

漢代冕服定型 皇帝的冕服冕冠就是不一樣

【圖4,晉武帝冕服圖】

十二章紋的形成,不僅表明服飾等差制度的形成,而且賦予了等差服飾的象徵意義。中國古代的服飾,不只是具有穿戴禦寒保護身體的功能,也不侷限於“別等級,明貴賤”的作用,而具有了代表政體,代表國威,表現社會價值取向的意義。帝王穿上繡有十二章紋的袍服,不僅僅表示他是萬人之上的一國之君,他還要了解社會,體察民情,樹立正氣,倡導社會的和諧;他要有賢君之德,以江山社稷為重,明是非辨曲直,率領人民創造社會價值,穩健發展。為人民謀福祉,為社會譜和諧。

十二章紋的色彩,根據典籍,大致上——山龍純青色,華蟲純黃色,宗彝為黑色,藻為白色,火為紅色,粉米為白色;日用白色,月用青色,星辰用黃色。這樣就有白、青、黃、赤、黑的五色,繡之於衣,就是五采。

漢代冕服定型 皇帝的冕服冕冠就是不一樣

【圖5,北朝戴冕冠的皇帝】

古代帝王在最重要、最隆重的祭祀場合下,穿十二章紋的冕服,因此十二章紋為最貴,依照禮節的輕重,冕服及其章紋有所遞減。那麼,王公貴胄,文武百官的禮服(冕服)及其章紋也是依次遞減的。王的冕服由山而下用九章,侯、伯冕服章紋由華蟲以下用七章,子、男冕服由藻以下用五章,卿大夫冕服由粉米以下用三章。即除了冕服由大裘冕依次遞減為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之外,繡在冕服下裳上的章紋也是遞減的。

冕服是天子與諸侯、大夫、卿所穿的禮服,其頭上所戴的冕冠,依身份差別,冠上垂旒有所增減。

“黃強黃不息”繼2016年入榜,再度上榜2017年度文化頭條號。

黃強,字不息。知名服飾史學家、金學家,多年來致力於金瓶梅文化、中國服飾史等研究,已出版《另一隻眼看金瓶梅》《趣民國》《文人置業那些事》《服飾禮儀》《消失的南京舊景》等著作15本。

《金瓶梅風物誌》已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噹噹網、亞馬遜、京東等有售。收藏版簽名鈐印毛邊書,孔夫子網有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