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怎麼住?寶馬在全世界房價最貴的地方嘗試了一下

選擇生活在大城市,意味著一方面享受著大城市給予的機遇與便捷,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對它所帶來的問題與挑戰。過高的房價、不斷上漲的租金、日益擁堵的交通、以及彼此孤立的居民……越來越多的問題讓大城市的生活質量急速下降。

在如今這個高度密集化的城市中,擁有一個溫馨且舒適,同時兼具公共性與私密性的居住空間,或許是許多在大城市人夢寐以求的願望。然而這個看似不可能的存在,卻被MINI LIVING 輕鬆實現。

為了應對造成城市生活質量下降的諸多問題,MINI LINVING自2016年開始,通過其在倫敦、紐約、洛杉磯的“MINI LIVING Urban Cabin(迷你城市小屋)” 探索城市居住新視角,發現未來居住新可能。每到一座城市,便與當地設計師一起,依據設計師對本地文化的瞭解,選出符合城市的主題,結合當地城市問題與居民需求,在15㎡的空間內,創造一個集時尚、藝術、溫馨、實用於一體的Urban Cabin。

倫敦

“重建一個英國結構”

倫敦小屋於2017年亮相於倫敦設計周,英國著名建築設計師Sam Jacob在倫敦南岸僅有的15㎡空間內,打造了一個集圖書館、休息區、餐廳與簡易廚房於一體的城市小屋。

在倫敦建築聞名世界之前,它就已經因書籍而享譽世界。”但由於數字化和財政預算縮減,因果近些年關閉了許多公共圖書館,Jacob想要藉此機會,討論城市圖書館的更多可能,重建這一令人驕傲的機構。

他在小屋的一側打造了由水磨石基座和半透明的丙烯酸材料製成的微型圖書館,遠看彷彿是一本本隨意擺放的書,內部收藏了從狄更斯、莎士比亞在內的反映英國400年經典生活的傳世名著,到當代設計暢銷書籍,供人們免費閱讀。在設計週期間,公眾還可以在圖書館分享並交流自己以“倫敦生活”為主題的文學作品。

能夠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間並滿足當代城市需求,是倫敦小屋的設計重點,儘管只有15㎡,但Jacob還是將空間利用到極致,使它除了圖書館之外,還容納了一個休息區、餐廳以及簡易廚房。

一張連接室內與室外的水磨石桌子構成了餐廳與廚房。室內是兼具收納功能的操作檯,室外則是非正式的戶外用餐區,進一步詮釋了“開放”與“交流”,實現了餐廳的社交屬性。

而不同功能區的劃分,則靠不同材質的地板拼接成的對角線來實現。休息區的吊床增加了小屋的慵懶和愜意,側邊的百葉牆可以隨意調節角度,或打開欣賞街邊風景,或關閉享受一個人的靜謐,頂部的天窗讓陽光儘可能多的灑在這裡,參觀者可以隨時在這小憩一會兒,享受陽光的溫暖。

紐約

“來自移民的設計靈感”

紐約小屋坐落於紐約布魯克林Greenpoint,比起倫敦,它的顏色更為鮮豔,造型也更為獨特。明亮的色彩與尖銳的外表讓它顯得張揚而有活力,讓它看起來更像是一個藝術裝置。

長期以來,紐約一直是移民的交匯點。自由女神像在港口高高聳立,手舉火把為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者照亮前行的道路。大量的移民為這座城市帶來了多元的文化,城市同時包容並接納這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和創意。而這些,正是紐約小屋的設計靈感。

延續了倫敦小屋的開放性,紐約小屋在吊床一側裝上滑輪,推動它就能將封閉的空間打開,同時留下一塊扇形的活動區域。書籍通過繩索和滑輪被懸掛在半空,節約空間的同時增加了更多趣味性。

趣味性與材料創新是紐約小屋的設計亮點。整體反光的外牆和一側亮黃色的尖銳錐形讓小屋看起來明亮且朋克範兒十足,;內部牆面採用反光材料填充以柔軟的毛絨織物,搭配明亮卻柔軟的黃色軟墊,整個小屋就像一個誇張有趣卻又舒適的“巢穴”,讓人們暫時逃離城市的喧囂,迴歸到自己的世界中,享受此刻的寧靜與愜意。

洛杉磯

“將自然帶入城市”

洛杉磯小屋坐落於市中心一座建築的屋頂,粉藍相間,綠蔭相伴,洛杉磯小屋化身成這座鋼鐵城市中的一座綠洲。開闊的平臺,隨處可見的綠植,讓這座小屋歡快而明朗。

小屋由兩部分構成,一半是臥室,另一半是廚房和浴室。臥室和廚房浴室的連接處是由兩個鋁框架構的嵌套盒子組成,它們被包裹在半透明的聚碳酸酯(pc塑料)中,上邊印著三維圖案,像陽光照射產生的投影,隨著人們走動和角度的變化,室內的圖案像萬花筒般不停變化,彷彿遊走在夢幻世界。

粉色和藍色與洛杉磯浪漫的城市氛圍遙相呼應,配合南加州地中海氣候和熱愛戶外的生活傳統,可旋轉和摺疊牆面被大面積的運用在小屋內,牆壁旋轉便成了一個連接室內外的桌子;打開臥室床頭一側的牆,將床推出去,便可以躺在星空下,與漫天星河相伴入睡。

在洛杉磯小屋中,人們可以在城市的中心感受南加州溫暖的陽光,自然被帶入到城市,人和自然的關係也變得愈發親密。

白天,它是對外開放的公共社區,人們在這裡溝通交流,打破壁壘;晚上,它又是封閉私密的個人空間,人們逃離喧囂,迴歸平靜。MINI LIVING Urban Cabin雖然目前只是以概念的形式出現在倫敦、紐約和洛杉磯(不久後還會出現在北京和東京),但誰又能說未來城市生活不會變成這樣呢?畢竟未來,總是散發無限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