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話就是華夏的民族脊樑,錚錚傲骨已經融入每個人的身體中

泱泱中華歷經多少風雨,多少內憂外患,但我華夏兒女始終不屈不撓,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英雄輩出,他們用生命譜寫了一幕幕悲壯的故事,用行動豎起了民族的脊樑,他們喊出了慷慨豪邁、深沉悲壯的話語。這錚錚傲骨已經融進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之中,只要危急時刻到來,血液中那熊熊不熄的鬥志將會被喚醒!

道之所存,雖千萬人,吾往矣!

出自《孟子》,真正的勇氣不是好勇鬥狠,而是站在真理一邊,只要是道義之所在,即使面對強權和暴力,即使千萬的人阻撓、反對和不理解,也決不氣餒,決不改變自己的志向。這樣的“道”值得我們用血、用淚、用生命去追求,因為它是精神的支點,是“人”字不可缺少的一筆。

“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大勇,成就了那些偉大的先哲,也影響了歷史和世界,最終積澱成為塑造光輝人格和創造燦爛文明的不朽文化,世代相傳。

這些話就是華夏的民族脊樑,錚錚傲骨已經融入每個人的身體中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出自戰國時期屈原的《離騷》,表現了詩人對理想執著追求的精神。他的理想是抗擊強秦的侵略,維護楚國的獨立,實行清明的政治。為了實現理想,雖九死而無一生,也是心甘情願,始終不悔。這種精神,影響了千百代人民。

這些話就是華夏的民族脊樑,錚錚傲骨已經融入每個人的身體中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出自於《陳涉世家》是在大澤鄉起義時候喊的口呼,號召人們起來反抗,原文是“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表現了陳勝不甘心自己的命運,對命運不公平的不滿和對抗,不久陳勝建立張楚政權。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喊出了幾千年來百姓心中的真實願望,對人性的開放和追求人的自由起了一定的作用。“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也是中華民族那些民族脊樑的吶喊,千百年來那些朝代的更替,國家的興衰都證明了這句話

這些話就是華夏的民族脊樑,錚錚傲骨已經融入每個人的身體中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出自《報任安書》,是司馬遷寫給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信中,司馬遷以極其激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了內心的無限痛苦,大膽揭露了漢武帝的喜怒無常,剛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生死觀,並表現出了他為實現可貴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堅韌不屈的戰鬥精神。

這些話就是華夏的民族脊樑,錚錚傲骨已經融入每個人的身體中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語出漢朝名將霍去病,名將衛青的外甥,任大司馬驃騎將軍。好騎射,善於長途奔襲。霍去病多次率軍與匈奴交戰,在他的帶領下,匈奴被漢軍殺得節節敗退,霍去病也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話。

當日霍去病大勝歸來,漢武帝為他建造房舍,霍去病堅辭不就,曰"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漢武帝大為感動。

這些話就是華夏的民族脊樑,錚錚傲骨已經融入每個人的身體中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西漢時期,匈奴侵入西域,而漢朝在西域駐軍才2000人,漢元帝封陳湯為徵西大將軍,由他挑選了2萬精銳的騎兵。陳湯以無比的勇氣迎戰縱橫草原的匈奴軍隊,以騎兵對騎兵,以勇氣對勇氣,以鮮血對鮮血,狹路相逢勇者勝,匈奴單于被打敗,當場斬下了首級。勝利後,陳湯將匈奴單于的首級進獻,他在給皇帝的奏摺中寫下:“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些話就是華夏的民族脊樑,錚錚傲骨已經融入每個人的身體中

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

東漢末年,劉備取得荊州以後,擔心曹操進犯,就聽從諸葛亮與龐統的建議,向四川進軍。劉璋擔心曹操進犯,就給了劉備一些錢糧,讓他據守益州抗曹。劉備派張飛進兵成都,在巴郡活捉太守嚴顏。嚴顏拒不投降說:“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也!”,張飛生氣,命左右將嚴顏牽去砍頭,嚴顏表情不變地說:“砍頭便砍頭,何為怒邪!”張飛敬佩嚴顏的勇氣,遂釋放嚴顏並以嚴顏為賓客。

這些話就是華夏的民族脊樑,錚錚傲骨已經融入每個人的身體中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為北宋大家張載的名言,橫渠四句歷代流行不衰,最能表示儒者的襟懷,也最能開顯儒者的器識與宏願,是懷抱入世與濟世理想的中國人的最高追求。將這四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為社會重建精神價值,為民眾確立生命意義,為前聖繼承已絕之學統,為萬世開拓太平之基業。人間事業,再也沒有比這更大的抱負了。

這些話就是華夏的民族脊樑,錚錚傲骨已經融入每個人的身體中

人言不足恤,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語出《宋史·王安石列傳》,為了推行自己的改革主張,王安石強調要在思想上破除當時人的守舊心理。不僅簡明扼要地說出了變法決心,而且表現出變法的巨大勇氣,成為許多改革者自我激勵的豪言壯語。

這些話就是華夏的民族脊樑,錚錚傲骨已經融入每個人的身體中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出自岳飛的《滿江紅》,當時岳飛擊敵即將勝利,解救被俘的兩位前皇帝。英雄忠憤氣概,凜凜猶若神明,令人神往,叫人起舞。報國壯志即將實現,卻被趙構召回不讓繼續攻敵,由於奸計,“莫須有”千古奇冤,聞者髮指,悲憤之下寫了這首詩。

這兩句就是他壯志的體現,激勵著中華民族的愛國心。抗戰期間這首詞曲以其低沉但卻雄壯的歌音,感染了中華兒女。

這些話就是華夏的民族脊樑,錚錚傲骨已經融入每個人的身體中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兩句出自南宋大臣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廣東兵敗被元軍俘虜,並被帶往北方囚禁,途中經過零丁洋時寫下的一首詩,用以抒發面對國破家亡的抑鬱。全詩格調沉鬱悲壯,浩然正氣直貫長虹。山河破碎之際,詩人的一片赤誠丹心,已經傳頌了千古,感染了萬千愛國之士。

這些話就是華夏的民族脊樑,錚錚傲骨已經融入每個人的身體中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出自:朱元璋的《喻中原檄》,原文是“驅逐胡虜 恢復中華”,這句話即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國主義走狗清王朝封建統治,把鬥爭矛頭直指清王朝,也就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的侵略勢力。

這些話就是華夏的民族脊樑,錚錚傲骨已經融入每個人的身體中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出自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1841年,由於投降派的陷害,林則徐被以“辦理不善”的罪名革職降級,充軍伊犁。這首七律是1842年途經陝西西安與家人告別時所作。雖然他蒙受冤屈,但報國之志並未稍減,依然表示:即使被謫貶邊疆,只要對國家有利,也將不顧個人的生死禍福為之奮鬥。

這些話就是華夏的民族脊樑,錚錚傲骨已經融入每個人的身體中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出自譚嗣同的《獄中題壁》,光緒二十四年(1898)是農曆的戊戌年,六月,光緒皇帝實行變法,八月,譚嗣同奉詔進京,參預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並開始大肆捕殺維新黨人。康有為、梁啟超避往海外。許多人勸譚儘快離開,但他卻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後來”,決心留下來營救光緒帝。幾位日本友人力請他東渡日本,他說:“各國變法,無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請自嗣同始。”9月21日,他與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楊銳、林旭等五人同時被捕。這首詩即是他在獄中所作,表達了詩人視死如歸、浩氣凜然和慷慨悲壯,正是那種強烈的崇高感和悲壯感,激勵著詩人不畏一死、凜然刑場。

這些話就是華夏的民族脊樑,錚錚傲骨已經融入每個人的身體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