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癮少年和汙名化的遊戲

其實,以我淺薄的文筆和知識還無法駕馭這麼龐大的命題和關注點。本來昨天就想動筆的文章遲遲沒有下筆,總覺得自己寫不好。不過,今早刷到另外一條關於遊戲的微博,想來不是我能寫些什麼,而是我想寫些什麼。

網癮少年和汙名化的遊戲

前幾天山西米脂殺人案鬧得滿城風雨,幸好嫌疑人及時被警方控制,沒有再鬧出更大的禍亂。這本就是一件不幸的事。而在後續的新聞報道中,有媒體指出嫌犯之前多數時間在家玩電腦,喜歡玩吃雞遊戲,隨後文章開始暗示讀者嫌犯所玩的吃雞遊戲中到處宣揚著暴力和殺戮。嫌犯之所以會犯下這樣的罪行,與玩吃雞遊戲分不開關係。

網癮少年和汙名化的遊戲

這是怎樣一個惡劣的新聞導向!記者不去深究嫌犯更深層次的內心和動機,不去尋找刺激嫌犯行兇的外部原因與壓迫,反倒是輕飄飄地把遊戲當做了最大的禍首。要我說,壞人犯罪之前都會每天喝水,是不是也要禁止喝水?顯然,把鍋甩給遊戲最簡單,也最能夠吸引目光。

這兩天刺激我的還不止這一件事。今早刷微薄的時候看到說教育部發布了關於中小學生沉迷網絡的緊急通知,杭州七院開始接受網癮少年的治療。

網癮少年,多麼熟悉的詞彙啊。我大概知道為什麼楊永信到現在依舊還在禍害人。

何為網絡成癮?

什麼是網絡成癮?WHO(世界衛生組織)曾將“遊戲行為失調”納入了心理疾病範疇,與一部分成癮特徵共同被記錄在案。WHO給出了三條評判標準:

1. 在玩遊戲的頻率,強度,時長,開始和結束,以及遊戲情景上缺乏自制的情況

2. 將玩遊戲的優先級排在其他生活興趣與日常作息行為之上

3. 在過度進行遊戲導致負面影響後,仍舊會持續甚至加大玩遊戲的力度

一時之間,眾多新聞報道、自媒體大號紛紛發聲,將矛頭再次指向無力發聲的玩家群體,把遊戲批判得一無是處。

網癮少年和汙名化的遊戲

然而在醫學領域中,精神障礙是無法找到客觀的、權威的診斷指標的。醫學的判斷不僅僅是針對疑似患者的行為,更是用這種行為與“正常行為”作比較後的判斷,這就自然讓人們有理由懷疑“正常行為”真的正常嗎?而疑似“不正常的行為”真的就不正常嗎?在20世紀50年代,當蘇聯將許多人權衛士和各加盟共和國的民族主義分子等認定為精神疾病、進行關押和強制治療而遭致國際的強烈批判時,當時的蘇聯也正是以精神病學的純文化屬性和純價值判斷來為其所作所為進行辯護的 。

說到底,這只是一個人為劃定的界限,什麼是正常,什麼是不正常,還沒有一個定論。

我們為什麼要玩遊戲?

你為什麼要玩遊戲?問起這個問題,很多人會說是為了消磨時間,也有的是興趣愛好,喜歡遊戲帶來的成就感。

學術界有一種觀點認為,遊戲本身是一套教育體系,你在遊戲中獲得的樂趣是教育帶來的。大部分遊戲都有新手教學關卡,從簡單的技能到複雜的連招,再到學會使用物品。接下來再學會合作和配合,處理遊戲中更復雜的問題。這就是一個教育系統,玩家得到的是解決問題的樂趣。

網癮少年和汙名化的遊戲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遊戲中玩家們分為征服者、殺手、社交家、探索者四種類型,不同個性的人喜歡的遊戲很不同。不同遊戲對於不同類型玩家的吸引程度也不相同。遊戲能夠滿足個性動機,遊戲裡面的行為也是個性表現。

還有一些研究重點是講遊戲能夠滿足心理需求,比如自我實現。有一本書叫《遊戲改變世界》,作者引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指出玩遊戲會讓人進入心流狀態,感受到幸福。還有學者認為遊戲能滿足人從生理、心理到社會等各個層次的樂趣。這些研究展現的都是人的追求問題。

網癮少年和汙名化的遊戲

遊戲對我們的影響

硬幣總有正反面,遊戲也有好有壞。我們在日常中討論的往往是遊戲的負面影響,更多的,是由於無法控制自己行為而產生的負面影響。而所謂的大人們,也正好看到了這些負面影響,所以他們覺得,玩遊戲是一件有弊無利的事。

網癮少年和汙名化的遊戲

我想寫一些遊戲的正面影響,但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年初的時候《王者榮耀》捱了《人民日報》領銜的國內諸多媒體的責難,這是我在某篇新聞下的評論截圖。

網癮少年和汙名化的遊戲

震驚、傷心、疑惑……我有很多的感觸想寫,但似乎又寫不出什麼東西來,我這淺顯的文字表達不出我內心五味雜陳的感受。

這或許就是中國沒有3A的社會根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