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遊客被驅逐事件:我們該如何教孩子應對衝突、安全出行


瑞典遊客被驅逐事件:我們該如何教孩子應對沖突、安全出行


Your Children Deserve the Best Home Education

瑞典遊客被驅逐事件:我們該如何教孩子應對沖突、安全出行

文|刀刀

9月2日在瑞典發生的遊客與旅店衝突事件,在過去的兩週裡持續發酵。

事情經過大致如下:遊客曾先生帶著父母到瑞典旅遊,抵達旅店時卻發現自己錯把住宿日期訂到了9月3日,然後全家在大堂內停留了好幾個小時。

在等待期間與店方發生衝突,店方要求曾先生一家離開,曾先生不肯,於是店方報警。

警方抵達後矛盾迅速激化,曾先生的父母被警方“抬出旅店”,全家隨後被送到了離市區八公里的林地公墓並丟下。

因為事情的真相還有幾個疑點,刀刀在這裡不作關於對錯的評論,只想提出一個問題:

帶著年邁的父母,深更半夜在人生地不熟的國外與當地人發生衝突。在長達幾小時的時間裡,不但不能恰當解決問題,反而使矛盾愈演愈烈,以至於要讓警方把高齡的父母強制抬出旅店。

曾先生的父母被驅離酒店後,曾雙雙躺在人行道上哭喊,曾先生非但不勸阻,反而一起倒下大喊“救命啊,快來看,瑞典警察殺人啦”,直到被強制送走。

從當時的視頻中,我只看出曾先生應對沖突,解決問題的能力完全不及格。


瑞典遊客被驅逐事件:我們該如何教孩子應對沖突、安全出行


曾先生的父母被警方抬走


瑞典遊客被驅逐事件:我們該如何教孩子應對沖突、安全出行


曾先生一家躺在人行道上

近幾年,各類假期遊學活動異常火爆。2018年遊學孩子人數比2017年增長了一倍,出遊平均年齡也低至12歲。這些活動時間長度大多在一週到三個月不等,一般會安排統一食宿,專車接送。

但是出門在外,與平時“家庭——學校”兩點一線的簡單生活總是不同,會有許許多多意料之外的情況出現,其中

容易造成危險的,就是與他人發生各種各樣衝突的情況。

如何幫助孩子做好準備,應對這些突發狀況?爸爸媽媽們可以把下面這五個原則告訴孩子,最大程度的保障孩子在外的安全。

原則1:暴力不可取,要用積極而有建設性的方法處理衝突

前一段時間刷屏的崑山龍哥事件,很好地說明了暴力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往往還會使結果徹底失控。

醉酒駕駛的劉某,在十字路口差點與正常行駛自行車的於某發生碰撞。發生衝突後,劉某回到車內拿出一把長刀,向於某反覆擊打,結果刀脫手掉在地上。

憤怒的於某撿起刀,砍了劉某好幾刀,最後劉某不治身亡。

江蘇省崑山市公安局通報,於某的行為屬於正當防衛,無罪釋放。


瑞典遊客被驅逐事件:我們該如何教孩子應對沖突、安全出行


崑山龍哥事件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過情緒ABC理論:他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後果C(consequence)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事件A的認知評價B(belief)。

換言之,即使遇到的事件是相同的,不同的人對事件的解讀不同,產生的反應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魯道夫在他的著作《兒童心理學》中指出:善於用建設性方法處理自己情緒的兒童會有良好的社會關係。能用非攻擊性方式應對憤怒的孩子,往往有更高的領導能力,也更受歡迎。

要告訴孩子的第一個原則是:如果想避免惡性的結果,就一定不能使用暴力遇事多多考慮,還有什麼更合適的辦法處理。

原則2:認真傾聽 + 清晰表達 = 有效溝通

許多衝突發生的初期,雙方是有許多對話機會的。如果此時能夠好好傾聽與表達,往往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反之,有些本來非常小的問題,卻因為雙方無法有效溝通,使事情一發不可收拾。

2004年震驚整個中國的馬加爵事件,也許可以說明在極端情況下,無效的語言溝通會導致怎樣的可怕結果。


瑞典遊客被驅逐事件:我們該如何教孩子應對沖突、安全出行


馬加爵殘忍殺害四名同學的原因,僅僅是因為在打牌時其他兩位同學指責他作弊。

爭論由是否作弊開始,糾纏到信任問題,於是馬加爵認為連最好的朋友也不信任他了,在氣憤之下犯下了不可挽回的大錯。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格萊斯在哈佛大學演講時,提出過一個“合作原則”。格萊斯認為,在人際交往中,雙方都在有意無意的遵循一些原則,以求有效地配合,達成統一的目的。

這些關於表達的原則包含四個方面:

1. 量的準則:需要向他人提供理解談話必要的所有信息——不能多也不能少

2. 質的準則:不說虛假的話,不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能夠分辨他人是否在開玩笑或諷刺

3. 關係準則:說話要與當前話題有關聯

4. 方式準則:說話要簡練有條理,避免歧義

除了有效表達以外,傾聽也是對話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通用公司前總裁卡耐基曾經說過,“一雙靈巧的耳朵,勝過十張能說會道的嘴”。


瑞典遊客被驅逐事件:我們該如何教孩子應對沖突、安全出行


傾聽的秘訣,就是不要被“先入為主”的觀念束縛。

我們需要告訴孩子,即使已經陷入爭論了,忙著重複自己的觀點,並不能對事情產生什麼幫助,這時不妨先冷靜一下,聽聽對方的理由和意見,也許就能峰迴路轉,柳暗花明。

原則3:文化背景差異,會產生不同社會準則

十年前,刀刀留學時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當時英國對26歲以下青年提供一種“青年卡”,買了以後一年有效。在這一年中,購買火車票只需出示青年卡就可以打三折。

刀刀和同學沒注意到一個細節:暑假前購買火車票時,青年卡還沒有到期,而兩個月後乘坐火車時,青年卡剛好過期了一天。


瑞典遊客被驅逐事件:我們該如何教孩子應對沖突、安全出行


這種情況就非常尷尬了,列車員表示唯一的辦法是補全價票。我們試圖和列車員解釋,可是怎麼說都不好使。相持幾分鐘後,英國人不耐煩了,說了句“要麼補票,要麼下車,否則我就報警。”

回想起來,事情的發展和本文開頭的瑞典事件還真有三分相似。後續走向的不同,只是因為刀刀立刻大喊:“無論是什麼原因,我們的卡確實過期了,我們願意補票!”

事情就這樣結束了,我們心裡當然是很難過的,多付了那麼多錢,並且還在大庭廣眾之下丟了臉。

可是如果繼續爭執下去,估計會被警察扔下火車,耽誤行程不說,搞不好還會留下不良記錄。


瑞典遊客被驅逐事件:我們該如何教孩子應對沖突、安全出行


從那時起,刀刀在國外生活了十年。在實際生活與交往中,漸漸理解了一件事:東西方的社會文化是完全不同的,由此也催生出不同的行為準則與社交規範。

西方的行事方式往往是更程式化的,不像東方社會有時候會考慮更有人情味的處理方式。

所以第三個要告訴孩子的原則是:每個國家與地區的人行事準則都不同,到了新的地方多觀察多體會,儘量入鄉隨俗,遵守當地社交規則。

原則4:出行前的準備與計劃很重要

留學期間還發生過一次這樣的“悲慘”事件:

刀刀和四個同學一起返校,從家鄉到倫敦的航班晚上十二點降落,而我們轉乘的火車早上六點出發。窮學生時代的我們在計劃行程時,決定在火車站將就六個小時,不再定旅店。

在火車站躺椅上待到凌晨兩點,突然被保安叫醒,告訴我們要關站,所有人必須離開。這下全體傻眼了。

當時情況是:街上零下五度,我們兩個姑娘三個小夥帶著人均40公斤行李,老舊的地鐵站還沒有電梯。


瑞典遊客被驅逐事件:我們該如何教孩子應對沖突、安全出行


我永遠不會忘記,五個人吭哧吭哧地抬著兩百公斤的行李,爬上三層樓到達地面,然後在寒風裡一邊瑟瑟發抖,一邊找還有空房的旅店。最後只找到一個空房,沒辦法只能女生睡床男生全部打地鋪,把這艱難的一夜熬過去。

這件事讓刀刀從此養成了周密計劃的好習慣,並受益至今

第四件要告訴孩子的事:出門前對每一個細節都要詳細規劃,有不確定的信息一定要電話或郵件查詢,千萬不要想當然。在一些關鍵的時間節點上,要準備應急措施和備選方案,預防永遠比補救要簡單和從容。

原則5:安全永遠是最優先的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則,我們要告訴孩子: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永遠是最優先的。

生活在異鄉多年,有很多事情曾發生在身邊的人和自己身上。很多時候即使我們遵守了規則,認真地做了計劃,不去招惹是非,好好說話了,也好好聽了,但還是會遇到惡意的人和惡意的事。

瑞典遊客被驅逐事件:我們該如何教孩子應對沖突、安全出行

比如曾經有唐人街黑幫以申請獎學金為名騙走同學二十萬人民幣的學費和生活費,比如有學長在迎新會上灌醉女生欲行不軌。

比如有當地混混半夜喝醉酒撬開宿舍門,把公共廚房裡我們一週的口糧全部扔出窗外。

出門在外會遇到的情況,總有父母無法預計的變數。而父母送孩子遠行,不正是想讓他們多多歷練人生,開拓視野,增強能力嗎?

如果孩子記不住那麼多原則,也不要緊。發生衝突時只要牢記八個字“安全第一,保護自己”。經歷過時間和事情地磨礪,孩子一定會自己有所體悟,有所成長。

瑞典遊客被驅逐事件:我們該如何教孩子應對沖突、安全出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