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符號
auto-semiosis
——趙毅衡(撰)
當符號的發送者與接收者是同一個主體,此種符號常被稱為“自體感受”(proprioceptive)符號。自我符號非常常見,最明顯的自我信號發生在動物界:蝙蝠,海豚等動物能發出音波或超音波,用迴音定位自身(echolocation)。如果我們把生物性的生理過程也看成符號行為,即西比奧克所謂“內符號學”(endosemiotics)(Sebeok 1986),那麼自我符號表意的範圍就寬得多。
極而論之,可以說大部分符號表意都以“自我符號”開始,符號表意的第一個接收者往往是發送者自己,就像寫作的初稿,總是隻給自己看的。任何思索都是在自己頭腦中打草稿,然後才有可能找到合適載體,以文本形式發送出去。
有不少學者(例如米德、西比奧克),認為自我實際上可能分成不同的“我”,尤其是“主我”(I)與“賓我”(me)。主我是自我意識(願望,決策等),“賓我”可以是他人或社會對我的期待或評價,也可以是自我思索的對象:現在之我,過去之我,未來之我三者之間,顯然現在之我是主我:任何思想,判斷,推理,想象,感悟等心智活動,實際上都是兩個自我之間的協調,而不是純然的“自我意志”(Mead 1934)。自我符號不純粹是我個人的表意活動,也是一個文化過程:我,通過被符號解釋對象化的我,來理解我自己。
參見:符號距離,不完整符號
閱讀更多 符號與傳媒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