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切中「創新」要害 多款百萬元醫療險停售

曾經紅極一時的百萬元醫療保險降溫了。《證券日報》記者瞭解到,近期,有多家險企停售了其部分百萬元醫療險,有的險企追加修改了保險合同,已經購買的老客戶要麼接受新條款繼續續保,要麼停止續保。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監管政策的調整,出現這一現象是必然的,即使政策不調整,隨著該險種經營時間的延長,也會出現一些問題,消費者要面臨停售風險和產品費率上漲風險。

不過,百萬元醫療保險降溫並不影響險企開拓和深耕健康險市場的方向。本報記者瞭解到,目前險企的健康險產品除了針對健康體人群,針對已患病群體的相關保險如療效保險也在逐漸豐富,市場逐漸做大。

有險企多款百萬元醫療系列產品停售

“某保險公司此前有多款百萬元醫療保險在售,而近期有多款產品已經陸續停售。”一位業內知情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最近幾個月,百萬元醫療保險產品停售現象並不鮮見,有的險企追加修改了保險合同,已經購買的老客戶要麼接受新條款繼續續保,要麼停止續保,也有的險企推出新產品以替代此前的產品,在市場營銷方面,險企也不再像以前那樣高調。

直接的原因在於監管政策的調整。今年5月4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組織開展人身保險產品專項核查清理工作的通知(銀保監19號文),並明確了人身保險產品開發設計負面清單,其中一項被列入負面清單的行為是:費用補償型醫療保險,為追求營銷噱頭,在嚴重缺乏經驗數據、定價基礎的情況下,盲目設定高額給付限額,並在短期健康保險中引入“終身給付限額”、“連續投保”等長期保險概念,誇大產品功能,擾亂市場秩序。

“這一條規定正切中了此前百萬元醫療險"創新"的要害。隨著該市場的火熱,保險公司紛紛加入該"戰場",所謂創新集中體現在保額的提升之上,以至於保額從100萬元提升到600萬元甚至1000萬元,看似保額高、保費便宜,實則險企通過免賠額等限制來控制賠付,同時也不符合當前就醫花費的實際情況。”上述業內人士分析道。

同時,此前還有的熱銷百萬元醫療險產品混淆了“連續投保”和“保證續保”的概念,有的產品直接在營銷環節宣稱可以保證續保,而這與原保監會頒佈的《健康保險管理辦法》規定相悖,根據該辦法,“保證續保”必須做到條款不變且費率不變,但險企推出的百萬元醫療險產品無一同時承諾這兩點,並沒有真正的保證續保產品。“即使不是政策因素影響,隨著百萬元醫療險經營時間的延長,險企也會主動調整,即使條款不變,費率也必然上漲,屆時,險企可以通過價格機制來剔除高風險人群。”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人士表示。

業界人士同時表示,不可否認,百萬元醫療險產品是健康險產品的一大創新,很好地解決了部分人群的風險痛點,但也須直視其停售風險和費率上漲風險兩大“硬傷”,該產品走下神壇也是遲早的事。

慢病療效保險產品逐漸豐富

儘管百萬元醫療險市場有所降溫,但險企開拓和深耕健康險市場的轉型方向並未發生改變。《證券日報》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部分險企在健康險細分市場已經作出了一些探索,健康險產品除了面向健康體人群,也正在向患病群體逐漸開放。

“健康險是我們非車業務的重要板塊,業務增長速度很快。”華泰財險相關負責人表示。在該領域,除了開發多款針對健康體人群的保險產品,該公司還在探索針對特定患病群體的保險。記者瞭解到,除了該公司,還有泰康在線等保險公司也正在探索該領域的創新,但整體而言,由於進入該市場的門檻較高,商業模式相對複雜,因此,涉足該領域的險企數量還不太多,但從發展趨勢上看,這可能成為健康險細分創新市場的重要領域。

針對患病群體,險企如何開發設計保險產品?又是以什麼商業模式進行運作的?記者採訪瞭解到,目前此類保險多以療效保險的形式出現。所謂療效保險,即特定患病人群在遵醫囑持續服用制定藥物之後如果再出現特定風險,保險公司將進行賠付。而從運作模式來看,險企一般與健康管理機構進行合作,由健康管理機構購買保險,贈送給患病的消費者。“此類保險只會讓消費者在服藥時多一份安心,同時也會督促其按時科學用藥,因為只有做到這一點再發生風險才能得到保險理賠。”業內人士分析道。

該人士表示,與百萬元醫療險等簡單產品相比,健康險領域還有很多複雜產品,其目標市場更加細分,產品設計和承保條件更加複雜。對於一些希望開展錯位競爭的險企而言,這些細分市場正是其做大的機會,從健康險發展趨勢來看,瞄準細分,融合藥企、醫藥健康管理機構、醫生社交平臺等醫藥產業鏈的各類企業,形成自己獨特的運作模式,對於提升其市場競爭力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