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傑爲何張良得以善終?看看他的傳奇一生

秦掃六合之後,楚漢紛爭,群雄並起,中原又再起兵戈。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司馬遷筆下的張良卻是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也許世之人傑皆有其神秘性吧,興漢四百年的良相也充滿傳奇。

||東遇滄海君

張良是韓國人的後代,年輕時候也是個豪氣沖天的漢子。秦國滅韓後,他散盡家財,遍尋勇士刺殺秦始皇,為韓報仇。皇天不負有心人,張良東遊學習禮法之際,遇到了大力士滄海君,看那滄海君力大無比,張良看了大喜,為滄海君打造了一副重一百二十斤的鐵錘,並與他一起去刺殺秦始皇。只可惜計劃不夠周密,刺殺失敗,慌亂之中張良急忙逃竄得脫。秦始皇剛剛統一天下就被刺殺,他哪能放過這等惡劣事件,於是就組織武裝力量在全國範圍內大肆搜捕,張良只好隱姓埋名,伺機行動。

漢初三傑為何張良得以善終?看看他的傳奇一生

電視劇《楚漢傳奇》滄海君張良刺秦王

||圯上老人授書

張良逃亡後閒來無事,在下邳橋下信步,遇到一個穿著粗布衣的老人,他故意走到張良面前把鞋子扔下橋底讓張良起給他撿起來,張良很奇怪這老人怎麼會這樣,但看他其貌不凡還是找老人的要求做了,撿起鞋子後老人要張良幫他穿上,張良一臉納悶但也照做了。穿上鞋子後老人笑著離開了,什麼話也沒留下,留下張良一人在風中凌亂。

過了片刻,老人又回來了,對張良說: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不要覺得孺子是罵人的,孺子可教,說的就是張良)張良聽了老人的話五天後天一亮就來到約定地點,老人已早一步到,非常生氣的說,為什麼比老人來得還遲?老人很生氣的對張良說,後五日再來,就離開了。五天後張良雞一叫就來了,還是比老人遲了,老人說怎麼還是來遲?你過五日再來吧,第三次,張良不到半夜就去候著,終於比老人早了。老人很高興拿出一本《太公兵法》送給張良,並說:

“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十三年後張良隨劉邦過濟北,在山下還真的看到一個黃石,於是張良就把它拿下來供奉起來。

漢初三傑為何張良得以善終?看看他的傳奇一生

老人授書

||棄三萬戶,只欲留侯

公元前201年,劉邦論功行賞,他認為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功勳卓著,讓張良在齊地中挑選三萬戶作為封賞。張良拒不敢受,並對劉邦說:“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漢初三傑為何張良得以善終?看看他的傳奇一生

留侯張良

唐初三傑,蕭何貴為相國,韓信也為一地之王,只有張良,區區一個貧縣留侯,看似不值,其實想想,這正是張良的高明之處。當群臣在為誰的功勞大爭論不休時,張良卻急流勇退。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最強大的項羽滅掉了,是時候淡出劉邦的視線了。伴君如伴虎,權力越大,受到的關注就越多,迎難而上不如避而遠之。

||稱病不朝,好修仙道

張良跟隨劉邦入關中後,便已修引道之術,體弱多病為由,一年多閉門不出。直至劉邦要廢掉太子,呂后前來求助,也請不出張良出謀劃策,他認為:“始上數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筴。今天下安定,以愛慾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餘人何益。”以前打仗的時候,皇上用我的計謀,得以奏效,這是我的幸運,現在天下安定了,廢立太子的事屬於骨肉之間的家事,我們這些外人說破嘴也沒有什麼用。呂后才不吃張良這一套,在呂后的死燦爛的之下,張良最終出了一個計策,他讓呂后去找東園公、角里先生、綺裡季、夏黃公這四位義士,因為劉邦很敬重他們的才德,一直想請他們出山輔佐,但是四人覺得劉邦為人殘暴,不願屈身事之,劉邦遍尋不得,如果能得到四人相助,劉邦必能改變廢太子的主意。最終呂后終於尋得四人,太子最後也沒有被廢除。

漢初三傑為何張良得以善終?看看他的傳奇一生

電視劇《楚漢傳奇》喜怒不形於色的張良

張良最後也沒有正面干涉劉邦的家事,只是多麼的明智之舉。

官位上,只做一個小小的留侯,朝政上,不多做干涉,對於劉邦家務事,更是置身事外。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工於謀天下,更精於某一身。留侯的城府深不見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