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鄉之歷史沿革

大家,好!今天我們一起扒扒老底,看看內鄉在中華文明5000年的歷史中經歷了什麼。

一、西魏之前,無內鄉之名。

西魏文帝時將修陽郡、修陽縣的州、析陽郡撤銷,把蓋陽縣改為內鄉縣(故址在今西峽縣城附近),於是“內鄉縣”之名從此開始出現。但到西魏廢帝時(552年)又改內鄉縣為中鄉縣,內鄉縣名這一段共存在16年。

隋開國皇帝楊堅,於開皇三年(583年)在原來的南鄉郡的地方重建了南鄉縣,而把淅州改為淅陽郡,撤銷了西淅陽郡和順陽縣,把這些地方分別併入南鄉縣和丹水縣,並都劃歸淅陽郡管轄。他又把臨湍縣恢復為新城縣,併為避其父楊忠名諱,而改中鄉縣為內鄉縣。這是“內鄉縣”名第二次出現。他還把酈縣改為菊潭縣,而且將其縣治向北移動,並劃菊潭、新城二縣歸南陽郡。

內鄉之歷史沿革


二、金王朝後內鄉縣重大變遷。

金王朝建立後於哀宗正大末年(1230年)把內鄉縣治從西峽口遷移至渚陽鎮(今內鄉縣城所在地),仍保留內鄉縣名沒有變,這是內鄉縣歷史的一次重大變遷。內鄉縣,在西峽口這個地方,從春秋時建立析邑起,經過更名為析縣、蓋陽、中鄉、析陽郡、析州、內鄉縣等,到到金朝末年遷移縣治止,在那裡約有1860年左右時間,是內鄉縣這一帶建邑縣最長的一個地方。

內鄉之歷史沿革


三、元朝時候真在的大內鄉。

元朝時,忽必烈撤銷了順陽縣,併入內鄉縣。至元二年(1265年),又撤銷博山縣,也併入內鄉縣。這時內鄉縣管轄的地區包括了原來的博山、順陽、丹水、淅川、酈縣、菊潭、默水、臨湍等各縣所有的地域。這是內鄉縣歷史上管轄面積最大的縣,這時內鄉縣屬南陽府。

內鄉之歷史沿革

四、明朝後內鄉地界變化。

明憲宗成化七年(1471年),根據河南巡撫都御史楊璇的建議,將內鄉西部十個保劃出,重建了淅川縣。這次縣治移至丹江北岸。

  1948年5月,內鄉縣境的田關、袁店以北地區劃出,曾短期設立西峽縣,後於1949年元月重新併入內鄉縣。同年12月,又再次分設內鄉、西峽二縣至今優化處理。

1953年3月將內鄉縣馬山口區石廟鄉的小街、架雞窩和嶽崗鄉的徐營、峰子山自然村250戶分別劃歸南召縣和鎮平縣。

1955年農業合作化後,內鄉縣將師崗區的堰子等村劃歸鄧縣,鄧縣的胡劉營、梁營,西峽縣的張樓房、大峪、黃營以及南召縣的大、小東溝等村劃歸內鄉。

內鄉之歷史沿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