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江阴是一座滨江港口花园城市。江阴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1736年建置史。山之北水之南为阴,江阴意表江南。江阴文化属吴越文化,江阴人属江浙民系使用吴语。

江阴旅游资源丰富,有滨江要塞旅游区、学政文化旅游区、华西村、徐霞客故居、长泾古镇、嘉茂花鸟园、双泾生态园等旅游景点。

江阴这个城市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有些神秘感,来江阴最想了解的就是华西村,二十多年前就知道江阴有个华西村,当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所以,来江阴游览华西村是我的首选。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1)华西村

华西村隶属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位于华士镇西。从2001年开始,华西村通过“一分五统”的方式,帮带周边20个村共同发展,人口达30340人的大华西,组成了一个“有青山、有湖面、有高速公路,有航道、有隧道、有直升机场”的乡村。

华西村有名的景点有80多处,华西金塔是它的标志性建筑,七级十七层,高98米。 2012年,华西村总收入524.5亿,华西村旗下华西集团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华西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并誉为“天下第一村”。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广场上五位伟人塑像一字排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一个牌子上介绍到:有游客好奇问:为什么给伟人戴红领巾,这里的人回答:这是因为毛泽东思想年轻化,还很适用。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广场上一座警钟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龙希大酒店是由华西村村民筹资30亿元人民币建起高328米的“黄金酒店”— 龙希大酒店,是中国国内最大的单体酒店之一,顶部的61层会有空中花鸟园、空中游泳池;酒店二楼则设有2000平方米的购物区。带领华西发展的传奇人物吴仁宝曾幽默地谈及大楼改328米是因为北京最高的楼328米,华西村要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在龙希国际大酒店60层,有镇楼之宝——“价值3亿元人民币”的金牛。这头一吨重的金牛已增值三成。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吴仁宝老书记箴言选碑室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碑室里有石碑60块,寓意86岁老书记吴仁宝自1957年担任村支书以来56年如一日,带领华西人将一个贫穷小村变为“天下第一村”。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第一代对比房,这里是保留下来的三户村民,在60年代新村规划建造的平房,也就是华西村的第一代公寓房。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华西金塔是华西村标志性建筑,七级十七层,高98米。集餐饮、宾馆、商场、会客、观光于一身。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金塔大厅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华西金塔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街上吴仁宝语录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2)文庙

江阴文庙是江阴古城的儒学圣地和江阴科举时代的最高学府,江阴居民历来有大年初一到文庙“走三桥”,以求“鸿运高照”的习俗。江阴文庙也称孔庙,是历代祭祀孔子的祠庙,旧时儒学教官衙署所在地。始建于北宋景佑三年(1036),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文庙大成殿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3)曹颖甫故居

曹颖甫(1866年—1938年),名家达,字尹孚,号鹏南,晚署掘巢老人,江苏江阴人,医学家。对《伤寒论》研究造诣颇深。曹氏师承有自,于治伤寒学方面颇得黄氏师传,时常以仲景之方为人治病得心应手。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日寇占领江阴,欲借曹之声望,诱其登任当地维持会长,遭先生坚拒。7日上午10时许,日寇追逐妇女侵入曹宅,先生柱杖拦截痛斥,大义凛然,惨遭杀戮,肠溢腹外犹痛骂不绝,两天后(11月9日)气绝身亡,时年七十岁。先生不只医名卓著,更以嫉恶如仇的民族气节为后人所景仰。至今江阴市近年已为曹颖甫塑像。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4)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原为江苏学政衙暑遗址公园。园内许多建筑物、构筑物的造型均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特色。这里建有“荷花厅”、“永慕庐”、“学政区雕塑广场”、“中山纪念塔”和水溪项目等景观。江苏学政衙署,是科举时代主持考试秀才的官署。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中山公园

江苏学政衙署遗址,学署建立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即1614年,顾名思义,就是昔日八府三州考秀才的地方。江苏学政衙署历时292年,有124任学政,规模宏大,设施完备,园内景点众多,因而被称为“江南官署之冠”江南第一衙署“新官上任必须在义门前下马,方可入室登堂。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重修江阴县督学察院》碑立于清康熙年间,由邑人曹禾撰文。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紫藤1050年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忠邦亭

忠邦六角亭,为纪念明末江阴典史阎应元而建。他率众抗清守城81天,与城共亡。清道光年间,江苏学政姚文田手书“忠义之邦”四字,嵌于南城门上。1937年,遭侵华日军炮击,只剩下“忠、邦”两字,被移置六角亭中。现将留存的“忠、邦”两字建成碑状,既成了一景,又保存了文物。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1925年10月,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江阴南菁、励实两校学生会在园内捐建孙中山先生纪念塔。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10月来江阴视察时,曾提出“叫全国的文明从江阴发起”的口号,为了纪念这段历史,民国19年更名为中山公园,从1925年沿用至今的“中山公园”的名称。现有孙中山先生纪念塔,为民国25年南菁、励实两校学生会重建,塔高5.40米,塔座有7棵石柱穿链卫护。这座塔已安放在一个大的玻璃罩中,被保护了起来,改变了它的简小的状态,增加了现代气息。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5)江阴军事文化博物馆

这里是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的历史见证的江阴古炮台军事文化遗址。二层楼的博物馆分上下6个展厅,凡是与江阴有关的军事文化都通过图片和实物一一展现。江阴军事文化博物馆记载了60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的重要历史。国民党江阴要塞7000名官兵,在炮台总台长、共产党员唐秉琳的率领下,成功地举行了起义。他们调转炮口轰击国民党的军舰,有效地配合了解放大军的作战,促使国民党军防线的迅速瓦解。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渡江第一船

这是一艘普通的渔船,却经历了血腥风雨的洗礼,见证了当年渡江的惊心动魄的场面。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博物馆的院落内陈列着清军的11门大炮,博物馆四周还保存着修筑于清康熙年间、分列于大小石湾一带的12座黄山炮台。和明清两代所建的三合土炮堤、清代两江总督张之洞所建的3座混凝土结构炮台,民国以来重建和改建的混凝土炮台,包括隧道,藏兵室、弹药库等战争遗迹。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博物馆展厅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6)黄山湖公园

黄山湖追求生态环境、田园诗意与现代生活的完美结合。四大功能区,二十余景以湖为中心,西边是水边景观区:对弈角远眺,桥下黄金水道,千帆竞发,看远处则是江海门户,锁航要塞,是为兵家必争之地。极目远眺,一桥横空出世,飞架南北,江桥一体,江天一色极富雄伟壮观之姿。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7)远处是江阴大桥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湖畔岸边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8)刘氏兄弟故居

刘氏兄弟纪念馆是江阴市人民政府为纪念中国现代文化名人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而利用刘氏后裔捐赠的祖籍故居改建的。纪念馆位于西横街49号,它坐西朝东,前后二进十间三庭院,是一座具有江宅特色的清末建筑,距今约有150年。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刘半农(1891~1934),名复,原名寿彭,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

刘天华(1895~1932),原名寿椿,半农二弟,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

刘北茂(1903~1981),原名寿慈,半农三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是刘天华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天竺为刘氏兄弟父亲亲手植种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刘氏兄弟父母卧室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刘天华卧室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刘半农卧室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刘家院内的一口老井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江阴

1915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刘天华坐在石鼓墩上望着星空写出了“月夜”初稿。

在江阴一天的游览,时间很仓促,只是蜻蜓点水,还有太多地方没有走到,待有机会还会重游江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