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江陰是一座濱江港口花園城市。江陰市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有1736年建置史。山之北水之南為陰,江陰意表江南。江陰文化屬吳越文化,江陰人屬江浙民系使用吳語。

江陰旅遊資源豐富,有濱江要塞旅遊區、學政文化旅遊區、華西村、徐霞客故居、長涇古鎮、嘉茂花鳥園、雙涇生態園等旅遊景點。

江陰這個城市在我的腦海裡一直有些神秘感,來江陰最想了解的就是華西村,二十多年前就知道江陰有個華西村,當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所以,來江陰遊覽華西村是我的首選。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1)華西村

華西村隸屬於江蘇省江陰市華士鎮,位於華士鎮西。從2001年開始,華西村通過“一分五統”的方式,幫帶周邊20個村共同發展,人口達30340人的大華西,組成了一個“有青山、有湖面、有高速公路,有航道、有隧道、有直升機場”的鄉村。

華西村有名的景點有80多處,華西金塔是它的標誌性建築,七級十七層,高98米。 2012年,華西村總收入524.5億,華西村旗下華西集團1996年被農業部評定為全國大型一檔鄉鎮企業,華西獲得了“全國文明村鎮”、“全國文化典範村示範點”、“全國鄉鎮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全國鄉鎮企業先進企業”等榮譽稱號,並譽為“天下第一村”。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廣場上五位偉人塑像一字排開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一個牌子上介紹到:有遊客好奇問:為什麼給偉人戴紅領巾,這裡的人回答:這是因為毛澤東思想年輕化,還很適用。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廣場上一座警鐘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龍希大酒店是由華西村村民籌資30億元人民幣建起高328米的“黃金酒店”— 龍希大酒店,是中國國內最大的單體酒店之一,頂部的61層會有空中花鳥園、空中游泳池;酒店二樓則設有2000平方米的購物區。帶領華西發展的傳奇人物吳仁寶曾幽默地談及大樓改328米是因為北京最高的樓328米,華西村要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在龍希國際大酒店60層,有鎮樓之寶——“價值3億元人民幣”的金牛。這頭一噸重的金牛已增值三成。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吳仁寶老書記箴言選碑室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碑室裡有石碑60塊,寓意86歲老書記吳仁寶自1957年擔任村支書以來56年如一日,帶領華西人將一個貧窮小村變為“天下第一村”。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第一代對比房,這裡是保留下來的三戶村民,在60年代新村規劃建造的平房,也就是華西村的第一代公寓房。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華西金塔是華西村標誌性建築,七級十七層,高98米。集餐飲、賓館、商場、會客、觀光於一身。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金塔大廳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華西金塔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街上吳仁寶語錄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2)文廟

江陰文廟是江陰古城的儒學聖地和江陰科舉時代的最高學府,江陰居民歷來有大年初一到文廟“走三橋”,以求“鴻運高照”的習俗。江陰文廟也稱孔廟,是歷代祭祀孔子的祠廟,舊時儒學教官衙署所在地。始建於北宋景佑三年(1036),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文廟大成殿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3)曹穎甫故居

曹穎甫(1866年—1938年),名家達,字尹孚,號鵬南,晚署掘巢老人,江蘇江陰人,醫學家。對《傷寒論》研究造詣頗深。曹氏師承有自,於治傷寒學方面頗得黃氏師傳,時常以仲景之方為人治病得心應手。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日寇佔領江陰,欲借曹之聲望,誘其登任當地維持會長,遭先生堅拒。7日上午10時許,日寇追逐婦女侵入曹宅,先生柱杖攔截痛斥,大義凜然,慘遭殺戮,腸溢腹外猶痛罵不絕,兩天後(11月9日)氣絕身亡,時年七十歲。先生不只醫名卓著,更以嫉惡如仇的民族氣節為後人所景仰。至今江陰市近年已為曹穎甫塑像。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4)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原為江蘇學政衙暑遺址公園。園內許多建築物、構築物的造型均體現了中國古典園林建築特色。這裡建有“荷花廳”、“永慕廬”、“學政區雕塑廣場”、“中山紀念塔”和水溪項目等景觀。江蘇學政衙署,是科舉時代主持考試秀才的官署。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中山公園

江蘇學政衙署遺址,學署建立於明萬曆四十二年,即1614年,顧名思義,就是昔日八府三州考秀才的地方。江蘇學政衙署歷時292年,有124任學政,規模宏大,設施完備,園內景點眾多,因而被稱為“江南官署之冠”江南第一衙署“新官上任必須在義門前下馬,方可入室登堂。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重修江陰縣督學察院》碑立於清康熙年間,由邑人曹禾撰文。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紫藤1050年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忠邦亭

忠邦六角亭,為紀念明末江陰典史閻應元而建。他率眾抗清守城81天,與城共亡。清道光年間,江蘇學政姚文田手書“忠義之邦”四字,嵌於南城門上。1937年,遭侵華日軍炮擊,只剩下“忠、邦”兩字,被移置六角亭中。現將留存的“忠、邦”兩字建成碑狀,既成了一景,又保存了文物。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1925年10月,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江陰南菁、勵實兩校學生會在園內捐建孫中山先生紀念塔。孫中山先生在1912年10月來江陰視察時,曾提出“叫全國的文明從江陰發起”的口號,為了紀念這段歷史,民國19年更名為中山公園,從1925年沿用至今的“中山公園”的名稱。現有孫中山先生紀念塔,為民國25年南菁、勵實兩校學生會重建,塔高5.40米,塔座有7棵石柱穿鏈衛護。這座塔已安放在一個大的玻璃罩中,被保護了起來,改變了它的簡小的狀態,增加了現代氣息。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5)江陰軍事文化博物館

這裡是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的歷史見證的江陰古炮臺軍事文化遺址。二層樓的博物館分上下6個展廳,凡是與江陰有關的軍事文化都通過圖片和實物一一展現。江陰軍事文化博物館記載了60年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的重要歷史。國民黨江陰要塞7000名官兵,在炮臺總檯長、共產黨員唐秉琳的率領下,成功地舉行了起義。他們調轉炮口轟擊國民黨的軍艦,有效地配合瞭解放大軍的作戰,促使國民黨軍防線的迅速瓦解。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渡江第一船

這是一艘普通的漁船,卻經歷了血腥風雨的洗禮,見證了當年渡江的驚心動魄的場面。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博物館的院落內陳列著清軍的11門大炮,博物館四周還保存著修築於清康熙年間、分列於大小石灣一帶的12座黃山炮臺。和明清兩代所建的三合土炮堤、清代兩江總督張之洞所建的3座混凝土結構炮臺,民國以來重建和改建的混凝土炮臺,包括隧道,藏兵室、彈藥庫等戰爭遺蹟。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博物館展廳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6)黃山湖公園

黃山湖追求生態環境、田園詩意與現代生活的完美結合。四大功能區,二十餘景以湖為中心,西邊是水邊景觀區:對弈角遠眺,橋下黃金水道,千帆競發,看遠處則是江海門戶,鎖航要塞,是為兵家必爭之地。極目遠眺,一橋橫空出世,飛架南北,江橋一體,江天一色極富雄偉壯觀之姿。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7)遠處是江陰大橋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湖畔岸邊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8)劉氏兄弟故居

劉氏兄弟紀念館是江陰市人民政府為紀念中國現代文化名人劉半農、劉天華、劉北茂三兄弟而利用劉氏後裔捐贈的祖籍故居改建的。紀念館位於西橫街49號,它坐西朝東,前後二進十間三庭院,是一座具有江宅特色的清末建築,距今約有150年。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劉半農(1891~1934),名復,原名壽彭,是我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

劉天華(1895~1932),原名壽椿,半農二弟,中國現代民族音樂事業的開拓者,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中國現代民族音樂的一代宗師。

劉北茂(1903~1981),原名壽慈,半農三弟,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是劉天華事業的忠實繼承者和發展者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天竺為劉氏兄弟父親親手植種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劉氏兄弟父母臥室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劉天華臥室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劉半農臥室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劉家院內的一口老井

瀏覽城市故事—鏡頭裡的江陰

1915年夏天的一個晚上,劉天華坐在石鼓墩上望著星空寫出了“月夜”初稿。

在江陰一天的遊覽,時間很倉促,只是蜻蜓點水,還有太多地方沒有走到,待有機會還會重遊江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