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掉包”事件,原来只是学生们导演的一场骗局!

“高考成绩掉包”事件,原来只是学生们导演的一场骗局!

该如何看待2018年河南高考出现的“答题卡掉包”事件呢?

最初看到河南四家长质疑考生答题卡调包的新闻时,我和大家一样的气愤。 但是,基于法律人的职业习惯,我没有选择轻信,而是去了解了大量的资料。 通过长时间的了解之后,我最终得出了一个大胆的结论,这场轰轰烈烈的高考答题卡调包案,很可能只是学生们导演的一场骗局。

对事不对人,小编认为:事情发展到现在,不管事实的真相如何,都需要确凿的证据来证明,也不是谁想洗白就能洗白的事情。 最近,河南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此案的情况说明,称纪检监察部门正在依法依归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所以,对于这个调包案的结果,我们静候调查结果就好。 对于这样一个大的案件,事关高考制度的公信力,我们有理由相信纪检监察部门一定会拿出确凿的证据来说明情况,因为一旦证据链不完整给人们留下太多猜疑的空间,那对于这个社会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 今天我把这篇文章拍在这儿,等着被调查结果打脸,但是我知道被打脸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下面我简单的谈谈我的理由。

理由一:按理说 现在的高考流程,要做到把考生的四科卷子全部调包,几乎不可能。了解现在高考流程的人都知道,现在高考程序可以说是严苛到变态程度的,三人监考、随机安排考场、全程监控、答题卡全扫描、二次密封、全电脑切割阅卷、试卷全部二次编码……,在这一系列的防范措施下,要想做到试卷全部成功调包,几乎没有可能

理由二: 要把考生四科全部调包,风险之大难以想象。 在考试及阅卷的全过程中,无论在哪一个程序中间调包,涉案的人都不只是三五个,这根本就是一个完全不可控的风险,位高权重的不屑于搞,没有一定地位和能量的人也搞不来。 这样的新闻,媒体都爱搞,真碰见了这事儿,谁都能把它搞大。

理由三: 虽然风险很大成本很高,但是收益却很小。 涉及此次调包案的四名同学,除了苏同学估分627可以上重点本科以外,其他三名同学估分均在500到520之间。 如果真有人有能力做这么大的案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小的胃口? 要知道河南省的500分几乎是什么好学校也上不了的。

理由四: 苏小妹书写的作文和省招办卷子的作为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同一个人书写。也就是说,至少苏小妹的语文试卷有很大可能性是没有调包的,但是苏小妹却坚称作文不是她写的,这需要司法鉴定来拿出结论。

理由五: 学生到底有没有撒谎? 这个问题还得看调查结论,不好断言。 但是如果我们以学生在撒谎来看待整个事情的话,那么试卷中存在的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心里想的可能是到时候们们都得个零分,就说试卷出问题了,也好给家长有个交代。 假如学生们撒谎了,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撒谎,他们不害怕被戳穿吗? 为什么撒谎,理由不外乎是以下几点:或者是平时一直靠抄袭,到了最后兜不住了,只好以成绩出错了为由欺骗家长,或者是由于高考压力过大,以致于心理出现了异常,或者只是随口撒了一个谎以后没法收场只好继续编下去,不见棺材不掉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