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主刘禅:扶不起来并非无能,乐不思蜀也非忘国!

上期小编为小主们东吴周郎生前的五句誓言,下至个人上至国家,他的预言不可谓不准,但是人难免会有私心,小说中的他死于心胸狭隘,临别人世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令人唏嘘;正史中的他死于疾病,华年早逝,也令人惋惜。周郎身死,东吴再无可以与之媲美的大将之才,分崩离析,走向灭亡。再观蜀汉,穷兵黩武多年,国力耗尽,后主刘禅难堪重任,回天乏术,祖宗基业毁于一旦,那么我们今天的问题来了,蜀国亡国,后主刘禅真的该背锅吗?

后主刘禅:扶不起来并非无能,乐不思蜀也非忘国!

刘备魂归白帝城,后主刘禅继位,也成了蜀国开始衰落的标志,纵观三国形势,于蜀国而言,形势确实不乐观。诸葛卧龙承袭主公遗愿,数次北伐,妄图恢复汉朝宗师,奈何数次无果,最终以卧龙命丧五丈原而结束,三国局面并未有多大改变。之后姜维继承卧龙衣钵,也向曹魏政权发起攻击,可惜反响平平,徒劳无功,最多是劳民伤财而已。蜀国开始逐渐没落,但是相对平安,这一系列事情都发生在刘禅担任蜀汉一把手期间,有人说,如果后主刘禅英明,伐魏必将成功,如果历史可以倒退,事情真会如这些人预测一般上演么?

后主刘禅:扶不起来并非无能,乐不思蜀也非忘国!

小编认为不会,蜀汉虽然没有恢复汉朝时期的版图,最终也难逃亡国的悲剧,但这一切小编认为与后主刘禅关系并不大。世人一说起刘禅,总是将他作为“无能”的代名词,“扶不起来的阿斗”成为他本人一生的标签,一直讹传至今,“乐不思蜀”的蔑称更是陪他度过了自己的余生,更有甚者,有人说赵云所救如果是一个贤主,那声望将会更高,这无非也是反衬后主刘禅的昏庸,赵云不值得为此人浴血长坂坡,小编忍不住要调侃一句,若非后主刘禅的“无能”,又怎能衬托我常山赵云的威名呢?玩笑话大家不必当真。

后主刘禅:扶不起来并非无能,乐不思蜀也非忘国!

其实小编想说的是,刘禅他是三国中住在君主之位上时间最久的皇帝,在位四十一年,他保证蜀汉政权无忧,你们还觉得他是无能吗?三国乱世,英才辈出,稍有不慎便是国破家亡,万丈深渊,后主刘禅能在三国乱世维持蜀汉政权这么久,可见他有自己的才能与生存之道。

后主刘禅:扶不起来并非无能,乐不思蜀也非忘国!

从他个人角度出发,刘禅是有才能的,自老父白帝城托孤,他名义上虽为一国之主,但是手中并无实权,国家权力几乎掌握在卧龙一人手中,以至于诸葛孔明主张北伐他连话语权都没有,征战多年,蜀汉未兴不说,先帝在时积攒的国力迅速耗尽,诸葛累死不说,还将稍有恢复的蜀国一夜拖到解放前,后主看在眼里,可是无可奈何,每次他都劝诫卧龙暂停北伐,奈何卧龙总以先帝压他,没有实权的刘禅也毫无办法,他只能尽自己的努力把日益颓败的蜀国打理后,诸葛死后本以为可以施展抱负,奈何姜维掌权,继续北伐,后主真是欲哭无泪。

后主刘禅:扶不起来并非无能,乐不思蜀也非忘国!

人才方面,后主手下人才并不多,但他还是继承先父意愿,将自己手中那些可怜的人才运用到了极致。作为皇帝而言,不求能文能武,重要的就是知人善用,武将方面虽没有父亲的五虎上将,文臣方面也没有卧龙凤雏这般谋臣,但是姜维、费祎等人还是有点本事的。后主让费祎、蒋琬两个谋士共同执政,互相牵制,从而将君主的权力稳稳掌握在自己手中,并颁布很多利民政策,蜀国经济得到短暂复兴,但是费祎二人死后,上位的姜维可是非常不听话,简直就是第二诸葛,好不容易恢复的蜀国国力继续被挥霍完,魏延的惨死以及杨仪的误用更是将蜀国推至风口浪尖,当敌军压境,蜀国已经无人可用,后主只能默默流泪。

后主刘禅:扶不起来并非无能,乐不思蜀也非忘国!

至于“乐不思蜀”的典故,只能是他作为普通人明哲保身罢了,身居异国,如果不能低三下四,怎么可能安稳度过余生,并非他不思念的祖国,而是深知复国无望。我们只能说刘禅是个普通人,并不是无能之辈,如果真的是这样,他又怎么会想出这样的妙招来保全自己呢?可以说他怕死,但是绝对不能说他无能。

后主刘禅:扶不起来并非无能,乐不思蜀也非忘国!

如果白帝城之后诸葛不主张北伐,休养生息,将自己的权力移交给刘禅,作为贤相辅助刘禅,我相信刘禅是可以做出自己的业绩的,他能在没有父亲实力的环境中,将岌岌可危的蜀国支撑四十年之久,于普通人而言,这也是个不可能完成的壮举,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是极为不公的,再有名家小说将其本人的弱智化,他想正名也是非常的难。小编今天的三国趣事就介绍到这儿了,我们下期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