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謀則成 不謀則敗 英布之死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歷史的必然規律,不然當權者皇帝本人就睡不著覺了。鮮有人能經的住權利的誘惑,權利會讓人不斷的挺而走險,所以皇帝上任第一件事就是除掉對自己有威脅的人。

漢高祖劉邦滅了西楚霸王項羽以後,就論功行賞,封了八大王,這八大王裡面最具威脅的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和淮南王,這三人軍事能力是劉邦難以匹敵的,所以劉邦日思夜想如何除掉他們。

漢高祖劉邦在除掉楚王韓信和梁王彭越以後,的叛亂和殺死韓信後不久,開始把目光對準了淮南王英布。英布知道自己遲早會被除掉,在懼怕之下,就起兵造反了。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與對手交戰以前,要進行戰略謀劃,不然肯定是失敗的可能性大。於是漢高祖就劉邦,就找到自己手下謀臣薛公來謀劃英布造反這件事。

凡事謀則成 不謀則敗 英布之死​漢高祖劉邦問薛公:“英布曾是項羽手下大將,能征慣戰,我想親率大軍去平叛,你看勝敗會如何?”薛公回答道:“陛下必勝無疑。”漢高祖道:“何以見得?”

薛公說:“英布興兵反叛後,肯定會想到陛下會去征討他,當然不會坐以待斃,所以有三種情況可供他選擇。”漢高祖劉邦說:“先生請講。”

薛公道:“第一種情況,英布東取吳,西取楚,北並齊魯,將燕趙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然後固守自己的封地以待陛下。這樣,陛下也奈何不了他,這是上策。”

漢高祖劉邦問:“第二種情況會怎麼樣?”薛公回答說:“東取吳,西取楚,奪取韓、魏保住敖倉的糧食,以重兵守衛成皋,斷絕入關之路。如果是這樣,誰勝誰負,只有天知道。這是第二種情況,乃為中策。”漢高祖劉邦說:“先生既認為朕能獲勝,英布自然不會用此二策,那麼,下策該是怎樣?”

薛公說:“東取吳,西取下蔡,將重兵置於淮南。我料英布必用此策,陛下長驅直入,定能大獲全勝。”漢高祖劉邦聽了非常高興,對著薛公說道:“先生如何知道英布必用此下策呢?”

薛公說:“英布本是驪山的一個刑徒雖有萬夫不擋之勇,但目光短淺,只知道為一時的利害謀劃,所以我料他必出此下策!”漢高祖連連讚道:“好!好!英布的為人朕也並非不知,先生的話可謂是一語中的!”

凡事謀則成 不謀則敗 英布之死​漢高祖劉邦封薛公為千戶侯,又賞賜給薛公許多財物,然後親率12萬大軍征討英布。雙方的軍隊在蘄西相遇後,漢高祖見英布的軍隊氣勢很盛,於是採取了堅守不戰的策略,待英布的軍隊疲憊之後,金鼓齊鳴,揮師急進,殺得英布落荒而逃。 英布逃到江南後,被長沙王吳芮的兒子設計殺死,英布的叛亂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英布的敗亡原因在於自己對形勢沒有一個正確的考量,首先劉邦的勢力肯定強於自己,自己短期內肯定難以戰勝劉邦,必須要有一個長久的規劃。

英布是一個沒有野心的人,首先他沒有當皇帝的心思,他起兵造反,完全是由於內心的恐懼。同時他沒有給自己找一個正當的名義,比如清君側之類的名義。

英布也沒有暗地裡去煽動韓信和彭越的部下,使得自己沒有任何依靠,以一諸侯之力對抗全國,顯然是失敗可能性更大的。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英布是個缺乏野心的人,假如他有野心當皇帝,就會早早開始謀劃,也不至於如此收場。文章純屬個人之言,僅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