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看老中医怎么说!

欢迎点击头像关注世纪人物杂志,每日新鲜资讯、大量干货送上!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语出《汉书·艺文志》。原文无标点。

现在社会上一般将此句句读为:“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解释成“有了病,不去治疗,而依靠人体自身的自愈机能来恢复,也能达到符合中医认识及达到中等水平中医的治疗效果”。

其中的“中医”通常被解释为“中等水平的医生”,孙思邈所说:“古之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上医治未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即是此意。

何为“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看老中医怎么说!

《中国医学大辞典》也有:“中医犹言中工”,网上有不少人对这个谚语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释但多有歧义。本文重点对当今社会背景下的“有病不治”进行探讨,以享同道!

一何谓“有病”

什么叫“有病”?这是一个很难准确界定内涵的一个复杂问题。“有病”无疑是与“健康”对应的一个概念,也就是“不健康状态”就是“有病”。

正常人自我感觉身体不舒服,就常首先想到自己是否患病了。从中医而言凡是见有五脏六腑之阴阳虚实偏颇(有些人“体质”本就如此)之任何“不健康状态”都可成为“有病”(更多的时候这个“有病”实际上是“有异常的证候可见”)

但对于这些“有病”究竟属于西医的什么“疾病”却是一个难上加难的复杂问题,此正是西医视角下的诊疗疾病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作为西医面对患者诉说“有病”时最为首要的是诊断而不是治疗。

何为“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看老中医怎么说!

西医大夫每天耗时最多的就是努力的对所诊治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这正是每当患者住院一两天就要花费数千数万的道理所在。一个发热待查患者,可能住院一两个月难以明确诊断也是很平常的事情,至于诊断清楚了如何治疗则在其次。

在西医视角下只要为患者诊断清楚了,治疗方案也就大致确立了,然后便是“该用的药物都用了”,至于有没有疗效就不是医生的责任了,至于你是否还是寝食难安,还是疼痛发热,还是腰酸背痛,还是疲劳乏力,口干口苦,头晕上火之类那都不是西医所关心的问题了!

一个“慢性疲劳综合症”的病名用了几十年,至今仍然不能把其发病机制搞不甚清楚,更无从谈起治疗了。

关于“病”的概念古今不一、中西医各异。中医之“风痨臌膈”分别与西医急性脑血管疾病、肺结核、腹水和食道癌基本一致,“疟疾”与当今西医所指基本相同——但西医更强调病源诊断的依据中医则不然,糖尿病使中医“消渴”的范围得以拓展,中医“痢疾”包含了细菌性痢疾、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等多种疾病。

何为“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看老中医怎么说!

但更多的中医病名则是依据患者主要的症状、体征、病机、病因而定,比如“咳嗽”是中医的一个病名,但涉及西医许多种疾病中的一个症状,黄疸作为中医独立的疾病却只是西医的一个体征。

再如此,古人所说的“有病”与当今西医学背景下的“有病”并非是同一个内涵,中医所谓的“有病”在西医看来可能是健康没病,在西医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或几种疾病在中医眼中可能又是同一个病。

至今西医的疾病名称亦并非完善和固定,西医至今尚有许多难以诊断清楚的疾病,多数被作为“综合征”、“某某原因待查”看待,疾病名称往往都是最大限度的以某个具体病因(比如某病毒、某细菌、某病理表现)且其有相同相似的发病过程和预后转归时才作为一个独立疾病看待,但中医更多的是把有着相似病因、共性的病机、相同的证候体征时就作为一个独立病名看待。

这是因为,中医命名疾病的目的在于为治疗服务,西医疾病命名的目的在于认识某病的内在特质。所以,同样一个咳嗽尽管“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但都有肺气上逆这一共性环节,同样一个黄疸尽管有急性慢性、肝性肝前肝后性,但都有胆汁不循常道湿邪为患的共性,治疗上有其相似的一面。

何为“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看老中医怎么说!

但在预后判断上,还是西医疾病诊断更为优越,比如甲肝所致黄疸几乎不用治疗肿瘤引起黄疸治疗也难以取得上佳疗效;感冒引起咳嗽治疗容易有效肺痨、肺癌所致咳嗽的疗效就差强人意。眼下所说的病证结合实际上有其可取的一面。

往往,有人感觉自己“有病”——既不能胜任工作又不没有很好的生活质量,但四处求医查遍所有已知理化检查项目皆为阴性结果,过去西医会说“你没病”,现在西医会说有“心理疾病”、“神经官能症”之类。

又有时候,自己感觉健康“无病”,意外的体检却发现早已是“三高”俱全或是肿瘤晚期,这是古人难以想象的!只通过脉象就能判断出来某人是病毒携带者的可能性简直是天方夜谭。古代中医有“伏邪致病”一说,所谓“伏邪”理论中的不少如果结合现代西医诊断来看,实际上是疾病的自身特质所致。

由此可见,中医西医的“有病”的概念尚有极大差异,那么“有病不治”中的“有病”必定是难以说得清楚的一个话题了,行笔至此,想起数日前《现代快报》一个调查报告,说江苏省居民健康情况调查结果发现,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占30~40%,但居民对自己健康状态的满意度却达80~90%。

何为“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看老中医怎么说!

也就是说,在西医看来这么多人正在“有病”,老百姓自己却认为很健康——“无病”!这其中,是老百姓平时口服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都取得很好疗效所致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倒是一个话题!

二“不治”所指如何

既然“有病”,需要清楚5个问题:有没有办法治?是否一定要治?选择什么方法手段治?什么时候治?治疗能达到什么效果?

1有病,有没有办法治?

这要看所患何病,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非“神医”,遇到肿瘤或重症患者,西医专家经常给患者家属说“最多存活几天、几个月或几年”,但这些预测往往并不准确—即使是肝癌也有自愈的可能!

现在的西医面对细菌所致感染性疾病比较自信,但对病毒性疾病则就很谦虚,遇到肿瘤等器质性就采用手术放化疗和介入之类,但遇到免疫性疾病则就捉襟见肘的很了。从一个百年老药阿司匹林在各科中的广泛应用过程中的利弊之争就可以看出端倪,再从激素应用技巧的不断完善也可以窥其大概。

何为“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看老中医怎么说!

高血压的治疗除了降压,糖尿病的治疗除了姜汤,风湿性疾病的治疗除了止痛,还有什么更好的招术吗?即使这样治疗一生——这些疾病的降压、降糖被认为要终身服药的,但其利与弊究竟如何?能否能减少相关并发症和提高预期生命年限,不得而知!

疫苗的问世无疑减少了许多传染病的肆虐,近来又有肿瘤疫苗的跟进,但艾滋病、丙肝等常见病的疫苗搞了二三十年也没有获得成功,似乎又不断警醒着乐观派们。的确,一旦有病,并且已知又有确有疗效的办法,自然要治,而且要尽可能早治为宜!没有办法治疗的也有随诊定期复查检测疾病动态变化。

十多年前我曾撰文提出当今和未来社会的“医圣”当是精通中西医两种医学的大家,本意是说,“有病”时需要选择什么手段来治疗,病人自己往往无从选择,这需要接诊医生的正确判断。只懂中医或只懂西医的专家都不可能作出正确选择,要为患者作出准确的选择需要的是中西医兼通者。

何为“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看老中医怎么说!

这很难,现在医院分科过细以至于西医的专家们往往只对自己专科领域熟悉,这就需要医院建立疑难重危病人会诊中心,除了西医各科专家,中医专家的早期参与也很重要。

2有病,是否一定要治?

随着国力的提高和医保制度的不断完善,据报道目前民间有病不治的现状大有改观——尽管实际上我到了社区与农村所见,远非如此!

问题是,有病是否一定要治?腰痛腿痛病患者若通过检查证明仅仅是退行性病变,那么治疗的目标只要是控制疼痛等证候即可。高血压一定要降压药服用一辈子吗?糖尿病一定要终身降糖治疗吗?这两个疾病现在被认为需要终身服药的,其他如慢乙肝的抗病毒治疗也慢慢被认为需要终身服药——其治疗意义所在究竟如何?

何为“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看老中医怎么说!

肿瘤更是如此,我想起了刚工作时一位同事的妈妈,这位妈妈在我的这位同事准备订婚时感觉吞咽有梗阻现象,但为了孩子没有对家人表白,两个月后同事结婚时我看其妈妈精神还蛮好,但当子女知道妈妈的梗阻症状后立即进行检查确诊为食道癌晚期,并随机进行了手术—执刀者是当地最出名的外科专家—术后被告知“手术很成功”。

但是没想到这位妈妈术后不到三周即撒手而去,从那时我就常想:假如这位妈妈一直不告诉子女病情的话能够生存多久?

假设子女们在确诊后不手术而保守的采用药物疗法,又能生存多久?所谓“手术很成功”的“成功”只是手术本身而已,手术及其摘除的肿瘤对于患者而言的利弊如何依然是个未知数,以及许多肿瘤患者往往死于放化疗而不是肿瘤本身,给人们的警示又有多少呢?

 

现在的治疗手段多到令人“眼花缭乱”,药物治疗还是非药物治疗呢?手术介入化学药物还是针灸推拿汤药成药?不同的治疗手段能够达到的治疗目标不同,而一个患者的治疗目标往往是多方面的。只懂西医或只能中医的知名专家其实对于一个具体患者而言可能只是一个“庸医”。

何为“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看老中医怎么说!

如果是肿瘤比如小肝癌,早期手术被认为是最好的手段,但这并不是防止复发的唯一有效措施—肿瘤细胞形成和生存内环境被认为是关键。有些病人,罹患肿瘤一个接一个,一次又一次的手术一次,又一次的复发!

慢乙肝携带者究竟要不要主动打破免疫耐受,以获得免疫激活而抗病毒呢?其间的利与弊又如何评价呢?当今,许多重大疾病的方案都被国外制药公司牵着鼻子走,并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国内的众多西医专家们尚不能觉醒,我很感慨的是许多患者来找中医看病的时候往往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这时候多数都是西医专家们嘴上说你们可以找中医看看、“死马当作活马医”—其心里边不过是推卸责任的一个说法,但即使如此中医往往能够意外的挽救了患者,当然西医仍会认为不过是一个个案意外的疗效而已。

中医最佳疗效的取得何尝不是先期治疗、早期干预为好呢?扁鹊见到病入膏肓时也不能再治。1999年我在病房工作时当地遇到O157爆发,死亡率极高,但开始的治疗方案全是西医掌控,等到了多脏器衰竭时想到了中医,等我会诊看完病人开药后药物还没拿到病人已经死去,蔑视中医的现象至今依然!

何为“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看老中医怎么说!

“不治”不等于被动的等待让疾病任意进展。除了手术、化学药物、本草药物外,还有非药物疗法,针灸推拿是一个方面,饮食疗法、运动疗法、音乐疗法等等,究竟哪种疗法适合当前这个患者?

在门诊,我会经常告诉一些患者说你不用治疗、你不用服药、你可以停药了之类的话。例如脂肪型肝炎患者,我开出的处方首先是饮食处方和运动处方,我说如果你这两种处方不能执行好,任何药物都没有任何意义!

不要以为我开了药物,你就可以继续不在饮食和运动两方面严格按要求控制,有些人往往为了所谓的事业而酗酒不停出现了脂肪性肝炎、高血脂、高血压等,开始我一般并不会给他们开具药物疗法。

否则,他们会因为依赖药物而小看饮食和运动疗法的重要意义,就如泡在酒缸了吃解酒药物一样,与其吃药不如主动离开酒缸—去除病因。

中国的病人比国外的病人要幸福一些,因为除了西医还有中医,美国的风湿病患者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接受不了而该找针灸治疗的不少,这在中国的风湿病患都知道只要确定是风湿性疾病,肯定首选中医药。

但不是所有患者在所有情况下都能知道自己所患疾病,究竟是找中医还是找西医,找内科还是找专科求治为好呢?

何为“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看老中医怎么说!

一个产后风湿,就是临床常见问题,搞不懂国外的产后新妈妈没有坐月子,为什么不患有产后风湿呢?其实,这中间的原因不是几句话就能说得清楚,肯定不是方舟子们的臆想式的指责就能明白了的!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任何一场战役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治病亦然。中医对冬病可以夏治,西医对于不同疾病有着不同的治疗路径,对于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往往需要有免疫激活的证据后治疗才会可能有效,糖尿病早期,规范的饮食和运动疗法同样能够起到很好的疗效。

比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从单存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脂肪性肝癌四个阶段,第一期可以不治,第二期可以饮食运动疗法为主配合药物治疗,第三期又无药可治,第四期则手术等治疗。

但对于中医,至始至终都可以治疗,至于疗效,则要因人而异了!我早年见到一个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年轻人,竟能长期服用汤药数年不断,其治疗目的究竟是什么,医患都不知道!近年来的介入疗法盛行,比如“让支架飞”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不少专家们对支架疗法的时机难以把握。

何为“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看老中医怎么说!

5有病,如果治疗能够实现什么治疗目标?

无论做什么治疗,相信患者都希望实现某种目标比如“疾病的治愈”,但事实上无论中医西医对不少疾病是难以治愈的。如果能控制疾病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某些方面就是已是很好的疗效了。

这就需要医者清楚的知道自己所用方案、方法是否适合于患者的当前疾病状态,能够解决或缓解或改善患者的哪些方面?方案用下去还会带来什么潜在的不利后果? 当然,不同治疗方法能够实现的治疗目标是不同的,无论患者还是医者,对此都要清楚,不能做无目的、无目标之治疗。否则,就无异于坑害人。

临床许多患者及其家属,通常会说“砸锅卖铁也要把病治好”,因此也无形中滋长了当今过度医疗的程度。患者对疾病治疗目标的期望值过高——由于对医学的过度信任与依赖。

有时我会说,当你看看冯小刚的皮肤病看看乔布斯的胰腺癌就知道了,在不少疾病面前有钱并不能使鬼推磨。人一旦“有病”就需要正对现实作出合理、可行、可靠的选择,既不是盲目悲观也非过于乐观。

何为“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看老中医怎么说!

三“中医”是什么?

近年来网络、媒体的便捷是使得一部分人群特别相信、崇拜中医,甚至达到痴迷、迷信的地步,并把一些中医大夫包装、神话到“神医”的地步。眼下的“中医热现象”之于中医发展究竟利弊如何?是否会害了中医?

有个学中文专业的银屑病患者,几年来除了各地求治中医网上也多方问诊,尤其感人的是自学仲景伤寒金匮、黄帝内经及火神等各家学说,来到我门诊时随便聊上几句话就能看得出来该患者为了自身疾病问题而用功于中医程度至深,可惜难得其要,选方用药浅尝辄止——服用一两周没效即否认该方,我告诉他如此下去有恐将会自误病情。

类似的事情很多,估计中医门诊中有些患者一定是在就诊后离开门诊可能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上网查对处方,然后决定是否服用该方。毕竟,中医是个性化的医学,对病人用药是个性化的,不同的中医大夫对中医的理解也更是个性化的,每张处方大致可以看到一个中医大夫的内在!当今的世界、当今的社会都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中医大夫外在的多样化也是自然而然。

何为“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看老中医怎么说!

日前门诊还见到这样一位“有病”的人:某男,39岁,曾经无偿献血多次,三年前身体突然日渐消瘦,很快体重从150斤下降到110斤左右,右侧上牙连续“炎症”后拔牙4颗,但饮食、睡眠、二便、起居、工作一切如常。

2年前来我院门诊找某名家看病,病历上记载的脉案短短不到两行字——可知当时的确是“无证可辨”,这位专家所开处方是“桂枝、肉桂、白芍、赤芍、炮姜、大枣、甘草”,患者服用了该方半个月没见到任何动静而停药至今,2年来“患者”依靠网络对中医各家竟然都能知道个大概,包括对极热的汉唐中医倪海厦先生也很熟悉!

这有两点值得一说:前边这位中医名家的处方显然本质上是从桂枝汤变通而来,看得出其用经方的底蕴多么深厚,但我对于“该病人”开出“该处方”却不敢苟同;二是这位“患者”究竟是什么心态对中医这么关注?最后,经过一番沟通,告知其一些饮食起居保健常识,使之不药而去,不亦乐乎?

何为“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看老中医怎么说!

与西医更多的关注的是疾病的“病灶”(病毒、细菌、肿瘤细胞或基因)本身不同,中医本质上是对人体健康状态的,一种中正和合状态的认识,是最大限度的将“中庸不可能也”变为可能,中医治病治疗的对象是人而不仅仅是“疾病”,人与自然相和谐——人类社会得以长久,人体内部五脏六腑气血阴阳津液相和调——人体生命就得以长寿终年。

何为“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看老中医怎么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