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星空|大家風範(十一)——李劼人:中國的「左拉」(二)

李劼人:中國的“左拉”

2

歷史的星空|大家風範(十一)——李劼人:中國的“左拉”(二)

1912年,李劼人創作的短篇諷刺小說《遊園會》分期發表於《晨鐘報》上。比魯迅的《狂人日記》早八年,因而說李劼人是中國白話小說的創始者亦不為過。

李劼人將他長期對辛亥革命的期盼、觀望、失望轉而嘲諷的心態逐一流露於筆端,當時社會的各種醜態經李劼人的文字點染,讀來讓人更為辛酸、悲涼。自此,李劼人決心專事寫作。之後他又創作《兒時影》《夾壩》《做人難》等白話小說。在對小說主題進行探索的同時,他又竭力迴避舊式小說章回體結構,從而使作品更具現代性;在借鑑傳統語言的同時,又借鑑外國文學的結構方式,融中西之特長於一爐,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開創性意義。

在法國文學史上,從巴爾扎克開始,一些作家以長篇小說的形式來展現歷史的變遷,被稱譽為“大河小說”。李劼人仿照巴爾扎克、左拉等人的作品而作《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三部小說,以成都為背景,真實而深刻地描寫從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這段歷史時期廣闊的生活畫卷及歷史歲月,開拓我國小說創作的新領域,被文學界譽為“辛亥三部曲”。作品一問世,就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讚譽。

李劼人自己亦稱,他雖然在《法蘭西自然主義以後的小說及其作家》中稱末流所及就未免太枯燥、太冷酷、太不引人同情,所以左拉派一衰之時,不但社會心理對之產生一種厭惡心理,就是他旗幟下一般弟子,也都恍然大悟,知道這就是隻從實質描寫的毛病,可他自己寫作時仍不免帶有些“左拉味”。

李劼人的作品剔求題材於鴉片戰爭與民國曆史之間的作法,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多元封閉的狀態,李劼人也由此而獲得中國“大河小說”鼻祖之美稱。

新中國成立後,李劼人還準備寫一部像左拉的《盧貢-馬加爾家族》似的作品,系統地反映中國社會的變革,但他沒有來得及開頭就病逝了,只留下生前修改的幾部作品。據李劼人自撰的《談創作經驗》載:《死水微瀾》修改了近十分之一,《暴風雨前》修改了三分之二,而《大波》於1954年修改了十幾萬字。1955年再次修改的十幾萬字又扔掉了,直到1956年時,最後修改了全書的三分之二。而李劼人為了弄清歷史的真實境況,曾為《暴風雨前》的故事原型專門走訪兩位事中人,參考周孝懷的有關爭路的筆記,之後再次為這事翻閱二十多萬字的文件,拜訪了十幾個人,用在書中的卻僅僅只有一句話。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是是非問題,輕率不得,武斷不得。”

歷史的星空|大家風範(十一)——李劼人:中國的“左拉”(二)

歷史的星空|大家風範(十一)——李劼人:中國的“左拉”(二)

歷史的星空|大家風範(十一)——李劼人:中國的“左拉”(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