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星空|大家风范(十一)——李劼人:中国的“左拉”(二)

李劼人:中国的“左拉”

2

历史的星空|大家风范(十一)——李劼人:中国的“左拉”(二)

1912年,李劼人创作的短篇讽刺小说《游园会》分期发表于《晨钟报》上。比鲁迅的《狂人日记》早八年,因而说李劼人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创始者亦不为过。

李劼人将他长期对辛亥革命的期盼、观望、失望转而嘲讽的心态逐一流露于笔端,当时社会的各种丑态经李劼人的文字点染,读来让人更为辛酸、悲凉。自此,李劼人决心专事写作。之后他又创作《儿时影》《夹坝》《做人难》等白话小说。在对小说主题进行探索的同时,他又竭力回避旧式小说章回体结构,从而使作品更具现代性;在借鉴传统语言的同时,又借鉴外国文学的结构方式,融中西之特长于一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在法国文学史上,从巴尔扎克开始,一些作家以长篇小说的形式来展现历史的变迁,被称誉为“大河小说”。李劼人仿照巴尔扎克、左拉等人的作品而作《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小说,以成都为背景,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历史时期广阔的生活画卷及历史岁月,开拓我国小说创作的新领域,被文学界誉为“辛亥三部曲”。作品一问世,就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李劼人自己亦称,他虽然在《法兰西自然主义以后的小说及其作家》中称末流所及就未免太枯燥、太冷酷、太不引人同情,所以左拉派一衰之时,不但社会心理对之产生一种厌恶心理,就是他旗帜下一般弟子,也都恍然大悟,知道这就是只从实质描写的毛病,可他自己写作时仍不免带有些“左拉味”。

李劼人的作品剔求题材于鸦片战争与民国历史之间的作法,却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封闭的状态,李劼人也由此而获得中国“大河小说”鼻祖之美称。

新中国成立后,李劼人还准备写一部像左拉的《卢贡-马加尔家族》似的作品,系统地反映中国社会的变革,但他没有来得及开头就病逝了,只留下生前修改的几部作品。据李劼人自撰的《谈创作经验》载:《死水微澜》修改了近十分之一,《暴风雨前》修改了三分之二,而《大波》于1954年修改了十几万字。1955年再次修改的十几万字又扔掉了,直到1956年时,最后修改了全书的三分之二。而李劼人为了弄清历史的真实境况,曾为《暴风雨前》的故事原型专门走访两位事中人,参考周孝怀的有关争路的笔记,之后再次为这事翻阅二十多万字的文件,拜访了十几个人,用在书中的却仅仅只有一句话。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是非问题,轻率不得,武断不得。”

历史的星空|大家风范(十一)——李劼人:中国的“左拉”(二)

历史的星空|大家风范(十一)——李劼人:中国的“左拉”(二)

历史的星空|大家风范(十一)——李劼人:中国的“左拉”(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