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欲還本,合於道德

何謂道德?

道者,性也。乃天地萬物一切生命之先天之本、原始之性。其無形無象,含而不露。空虛無際,卻無所不在,無所不有,無所不為。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卻從不自彰自恃。

道的這些特徵,反映在人的行為上叫做“德”。道德學說教人去欲還本。也就是說去除後天的妄欲,尋回先天的本性。人的慾望有兩種。一種叫外慾,一種叫內欲。外慾之人貪於世事,外求華飾欲樂,貪名求利。對名利取之無度,整日奔波於名利之中,以至心中不靜而生煩惱,身心皆疲。內欲者貪於進修,窮尋真理,自以為無所不知。總是找人爭執、辯論,不虛心、不請教,以至煩惱而生。凡此兩種有貪慾之人,必身心逐於外物,憂苦藏於自心。迷失本性,損傷自己的精、氣、神,以至苦不堪言。

如何去欲還本、合於道德?

首先對萬事萬物不可過於執著,執著之者難明道德。執著之人,必生妄心。妄心一起,妄欲即生。貪心妄想隨即而至。當他的貪慾得不到滿足之時,必會心生煩惱。所以,人應該忘卻執著之心,萬事不可強求、妄求。不為外物所擾,順應自然而為。保持一顆平常心、清靜心。

如此即可與道合真,與德合本。

人生於世,穿衣吃飯。此乃本性,並非妄欲。但也不可為求衣食過於奔波。衣食本為保命、養命。若有人為求衣食,終日奔波拼命。以至衣食得來而病疾卻至,乃於早亡,卻又何苦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