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糖化血紅蛋白都沒超過6.5,不到三年就得上了冠心病是為啥?

瘋癲冬瓜


糖尿病是中老年人常見的代謝性疾病。診斷糖尿病以後,控制血糖的目的在於預防糖尿病各種併發症的發生,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重點預防冠心病、腦卒中、糖尿病腎病等併發症。那麼,糖化血紅蛋白6.5%以下,不到三年卻患上了冠心病,是什麼原因呢?接下來,醫學莘將為您解析。



糖化血紅蛋白是反應血糖整體控制情況的指標,通過糖化血紅蛋白的高低,可以初步判斷平均血糖濃度的高低,糖化血紅蛋白6.5%,平均血糖濃度大約為7.8mmol/L。對於普通糖尿病患者,要求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以下,對應的平均血糖濃度為8.6mmol/L以下,可有效減少或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所以,糖化血紅蛋白6.5%說明血糖整體控制情況尚可,但依然發生了冠心病,需考慮兩方面原因:一是糖尿病前期已經發生了心血管損害,雖然血糖控制在了合理範圍,但高於正常範圍,心血管損害在持續進行,隨著時間延長,損害逐漸加重;二是應排除是否有引發冠心病其它危險因素。


引起冠心病的危險因素眾多,最常見、最重要的原因為血脂異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是冠心病的罪魁禍首,所以,冠心病患者建議篩查有無血脂異常;其次,除開高脂血症與糖尿病,高血壓、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也是誘發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因此,建議同時定期監測血壓、同型半胱氨酸,排除相關可能;此外,最容易忽略的兩個高危因素是吸菸、肥胖,在大多數患者眼中,只要控制好三高,就不會得冠心病,實則不然,吸菸會損害冠脈內皮細胞,增加冠脈粥樣硬化及斑塊形成,引起冠脈狹窄,狹窄程度超過50%,可診斷為冠心病,肥胖也是誘發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因此,如果三高均控制在正常範圍,依然發生了冠心病,應考慮冠心病的發生是否與吸菸與肥胖有關。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級親屬中有早發冠心病家族史,即男性發病年齡小於55歲,女性年齡小於65歲,隨著年齡的增加,家屬患冠心病的幾率將會大幅增加,即使三高指標控制在合理範圍,但超過了正常範圍,冠心病的發病率依然會高於普通人群。

綜上,如果血糖控制在合理範圍,依然發生了冠心病,需考慮是否糖尿病前期已經發生了心血管損害,是否存在誘發冠心病的其它高危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壓、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吸菸、肥胖、早發冠心病家族史等。

感謝大家的閱讀!

醫學莘期待大家的關注,呈上更多健康知識!

注:本文圖片來源網絡,若侵及版權,請聯繫刪除。文內容僅作為健康科普,不作為醫療建議或意見,不具備醫療指導條件。


醫學莘


冠心病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而對於糖尿病人來說,不單單是血糖控制達標就一定不會患冠心病。況且,血糖的水平不能只看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的監測同樣也很重要。冠心病的發生還與血壓、血脂、是否超重或肥胖、是否吸菸、是否大量飲酒等因素有關,如果年齡較大、有早發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則更容易發生冠心病。

所以,雖然每次糖化血紅蛋白達標,不到三年就得了冠心病很有可能其他指標沒有達標,同時伴有其他危險因素。

糖尿病血壓、血脂、血糖等指標的目標值

1.血糖。空腹血糖一般<7.0mmol/L。非空腹血糖<8.0mmol/L,老年患者可以適當放寬至10.0mmol/L。糖化血紅蛋白<7%。

2.血壓。一般血壓<130/80mmHg,老年患者可適當放寬至150/90mmHg。

3.血脂。總膽固醇<4.5mmol/L,甘油三酯<1.7mmol/L。如果合併沒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2.6mmol/L;如果伴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8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1.0mmol/L,女性>1.3mmol/L。

4.體重。體質指數BMI20.0~23.9kg/m²,腰圍男性<90cm,女性<85cm。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您。

我是醫師楊浩,專注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管理,健康科普。



追源至腎。腎主命門。病因火生,陰陽失衡。食物主源,基因毒轉,西藥化學,互克傷元。腎中一衰,餘四皆哀。肝血假代,心藏不佳,殃及脾胃。脾胃實土,土生萬物。土中有殃,神精失常。冠心病源


捨得7385


併發症。只控糖。不修復,病灶還在發展。所以。控糖是治標,修多是治本。標本同治就好了。這時得吃中藥調理心臟了。再修復受傷的細胞。加信細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