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種刑罰,女子行刑後視爲侮辱羞憤自殺,如今卻人人「受刑」

古代有很多千奇百怪、花樣百出的刑罰,有的殘酷至極,令人難以直視。而有的刑罰則溫柔至極,在現代人看來簡直不值一提,甚至是個笑話。可就是這樣一種刑罰,在當時卻依然導致無數人羞憤自殺,其中以女子尤甚。其中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髡刑”。

古代一種刑罰,女子行刑後視為侮辱羞憤自殺,如今卻人人“受刑”


進入正題之間先來個簡單的科普吧,在中國先秦時期是沒有理髮師這個說法的,當時的理髮僅限於梳理頭髮,漢朝時期開始出現少量的以理髮為生的工匠,到了南北朝時期中國才算正式出現理髮師這個職業,不過他們的工作也僅限於修發剃面,此後很長一段時間理髮師的發展基本停步不前,直到清朝才得到高速發展。

古代一種刑罰,女子行刑後視為侮辱羞憤自殺,如今卻人人“受刑”


接著說回“髡刑”,何謂“髡刑”呢?髡刑作為中國上古五刑之一,簡單來說,就是將犯人的頭髮全部或部分剃掉,一般按照罪行輕重來施行,罪行輕的犯人可能只剃掉一部分頭髮,而罪行重的犯人可能要全部剃掉了。這個刑罰在中國流行於先秦至東漢時期,東漢之後基本沒有施行的。至於為何東漢之後少有施行,請結合前文的科普。

古代一種刑罰,女子行刑後視為侮辱羞憤自殺,如今卻人人“受刑”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要說了,不就剃個頭發嗎?我經常理髮啊,還至於羞憤自殺了?垃圾小編,標題黨!這可就大大冤枉我了,在古代因為此刑罰而羞憤自殺的人可不在少數,尤其是女子。古人強調: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因為身體髮膚是“孝”的源頭,所以古人對於頭髮是尤為重視的。

古代一種刑罰,女子行刑後視為侮辱羞憤自殺,如今卻人人“受刑”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清初的“剃髮易服”事件,清軍入關後就打著“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口號,可當時有多少漢人寧願一死,也不願剃髮?感興趣者可查閱“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江陰八十一日”等關鍵詞。而此時距離東漢已過去了千年之久,由此可以看出東漢之前的人們對於頭髮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古代一種刑罰,女子行刑後視為侮辱羞憤自殺,如今卻人人“受刑”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諸多影視劇中會有“削髮明志”、“割發代首”的橋段,並且樂此不疲。那因為頭髮對於古人來說太重要了,甚至超越了生命。而在東漢之前,人們一旦受了“髡刑”,那麼他將要面臨的是天下人的指責和辱罵,甚至連父母都不待見他。男子都是如此,很難想象一個女子該有多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才有勇氣活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