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外企要以51%股份籌碼實現中國「本土化」

隨著網絡安全和自主可控等政策的推出,重創了國外企業在中國的業務,為滿足我國政府自主可控的需求,如IBM、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微軟、惠普、思科、EMC和博科等企業都積極尋找中國本土的戰略合作伙伴,通過跨國IT企業與本土企業合資,實現身份國產"本土化"。

在全球經濟持續下滑的現狀下,作為全球第二大IT市場的中國,無疑是國外巨頭不可或缺的市場,更重要的是隨著中國政府把互聯網+提高到國家戰略高度,也催生了規模可觀的國產化IT市場和機會。中國企業的落後現狀和能力不足,也使得中外合資公司的出現變得順其自然。

記得大概在2012年,EMC與聯想宣佈成立合資公司,名叫Lenovo EMC Limited攜手進軍中國服務器和存儲市場,合作公司聯想佔股51%,EMC佔股49%,中國公司以51%的股份佔有率實現了Lenovo EMC Limited中國本土化。

為何外企要以51%股份籌碼實現中國“本土化”

讓我們感到驚奇的是,歷史驚人的重複。在接下來的幾乎所有中外合資公司都是以中國公司佔51%的股份佔有率來實現本地化,更準確的說是實現國外品牌的本土化,下面我們來簡單討論幾個這樣的合資公司。

H3C在中國企業交換機市場,可謂是家喻戶曉,其公司組織經歷的不斷的變化後,現在算是歸屬穩定下來了。H3C曾經被世人詬病是研發在中國的外資企業,現在通過紫光華山也實現了本土化。

為何外企要以51%股份籌碼實現中國“本土化”

之前由於政府機構安全考量等原因,使得H3C在國內數通市場失去霸主地位。為了扭轉局勢,HP迅速進行戰略調整,出售其51%的股份給清華紫光,沒錯就是51%,成功實現了H3C的本土化,整個割接過程在2016年5月完成,新公司名為紫光華山,也在一定程度上挽回市場銷售下滑的局面。

2015年底,西部數據又和紫光合作成立紫光西部數據合資公司,是的,又是紫光,紫光佔公司註冊資本總額51%,順利的實現品牌和產品本地化轉型。

為何外企要以51%股份籌碼實現中國“本土化”

紫光西部數據合資公司將結合紫光對大陸市場的深度瞭解以及西部數據在儲存解決方案領域的專業技術,共同銷售西部數據現有的資料中心儲存系統,並研發針對大陸市場的資料中心儲存解決方案,實質上就是實現西部數據存儲的中國"本地化"。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是國企為背景的企業,為了抓住互聯網+機遇和自身能力建設,2015年12月與微軟以類似的方式簽署合資公司備忘錄,轉讓51%的股份給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實現其本地化避開法規制度限制。

為何外企要以51%股份籌碼實現中國“本土化”

子公司致力為中國的政府機構和關鍵基礎設施領域的國企用戶,提供安全可控的、基於微軟最先進視窗操作系統技術的專用版Win10操作系統系列產品和服務 。個人覺得,只要有必要的研發能力,Linux應該是更好的選擇,更安全、更自主可控。

2015年9月,思科與浪潮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首期共同投資1億美元在國內成立合資公司,共同研發網絡技術與產品,合資公司中浪潮佔股51%、思科佔股49%。

為何外企要以51%股份籌碼實現中國“本土化”

合資公司業務範圍涉及網絡、數據中心、雲服務、物聯網等領域的產品及技術,在網絡、數據中心方面可以補齊浪潮短板,也正好實現了思科網絡產品的本地化,在雲服務和物聯網上可以帶動思科產品銷售。

2016年1月,中科曙光與VMware成立了合資公司——中科睿光軟件技術有限公司,併發布了兩款新產品,雲計算操作系統Cloudview SVM Edition 2.0以及虛擬化管理軟件CloudVirtual6.2。新公司 將由曙光控股51%,佔新公司7名董事中的4名。

在2016年5月,博科(Brocade)公司與貴陽高新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正式簽署合資公司協議,成立貴州慧嶺科技有限公司。

為何外企要以51%股份籌碼實現中國“本土化”

根據合資協議,產投集團持股比例為51%,博科持股49%。慧嶺科技將提供包括博科硬件交換機、路由器等產品在內的全方位IP網絡解決方案和服務,博科在交換機領域,尤其是SAN交換機領域,最大的對手就是思科,正所謂棋逢對手,他們在中國本地化戰略上都是極其相似的。

2018年9月,來自NetApp官方、聯想與NetApp業內資深人士消息都已經確認了成了合資公司。合資公司由聯想控股,佔股51%,NetApp佔股49%。據悉,董事會中,聯想和NetApp將分別佔據四個和三個席位。合資企業將採取獨立經營、獨立核算、獨立管理的方式,預計於2019年春季投入運營。

Lenovo EMC ,Lenovo IBM,Lenovo HDS的時代過後,Lenovo NetApp的時代已經來臨,我不禁想問,Lenovo Fujstu的時代是不是也會出現在不的遠將來呢?因為Lenovo HPE是不可能,也沒機會了。但是尷尬的是,傳統企業存儲廠商按照排名,再往下就是國產廠商了。

這種以51%股份籌碼實現中國"本土化"的合資模式,從早在2012年前開始,經歷了最熱的2015年,直到到2016年還在繼續,相信也不會止於2016年。一系列外國科技公司選擇“合資”方式來重構中國市場佈局,一方面似乎可以說明中國市場在全球市場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說明中國這個本土化搖籃也孕育著改名後的國際化廠商,未來的本土競爭環境只會越來越激烈。

對於外資企業來說,藉助合資的方式取得合法身份,不但可以享有本土化優勢,還可以減少當地社市場外來廠商的排擠,深度介入蒸蒸日上的中國IT市場甚至敏感行業市場,從而獲取利潤,維持或擴大已有的市場份額,這或許也是外資屈身合資的最根本目的。這種"本土化"只是外國科技公司搶灘中國市場的最優選擇而已。

為何外企要以51%股份籌碼實現中國“本土化”

對中國市場來說品牌本土化就真的能自主可控、就真的能實現信息安全嗎?合作後真正核心的技術是否開放不說,光是原來某些軟件(在此不點名了)存在的安全隱患或後門能否解決也是問題,所以,自主可控大多都是停留在口頭上。這樣只會給中國的真正的本地企業帶來更大的市場競爭壓力。這也導致中國本土廠商面臨國內外雙重競爭壓力。

到此,我們再回過頭再看看推出的網絡安全和自主可控等政策,簡直就是個笑話。這些策略被本來就存在安全隱患和無法可控的外企略施小計就完全化解。那關於我們當時考慮推出相關政策的初衷,是不是應該深度反思呢。

其實,中國本土也不乏很多優秀企業,芯片如龍芯、飛騰、申威,操作系統如標麒麟、紅旗等等。就像蘋果支付一樣,一向中國開放,中國幾乎所有銀行都熱情貼上去,在蘋果手機銷量下滑或信息安全事故頻發後,才想起中國人自己的手機也有手機支付。

我們是不是多給名族企業一些機會,振興中國人自己的IT產業呢。我贊同開放,但我們該給自己真正的本地企業多一些優先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