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開闢評書產業篳路藍縷 一代大師單田芳辭世


為開闢評書產業篳路藍縷 一代大師單田芳辭世


為開闢評書產業篳路藍縷 一代大師單田芳辭世


昨天下午3點30分,一代評書大師單田芳因病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去世,享年84歲。1954年走上舞臺,說書六十餘載,他的聽眾多達六億。2012年,在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典禮上,他榮獲終身成就獎。如今,單田芳的那句“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已成絕響。

九十年代,電視熒屏颳起了模仿單田芳熱,一提到說書的,人們都會用單老“雲遮月”的嗓音模仿,“是不是單田芳啊”,他已經成為代表評書藝術的文化符號。曲藝界同行稱,他的去世是中國評書界不可估量的損失。

每天凌晨四點,單田芳都會準時起床。此時的京城萬籟俱寂,星斗滿天。“夜很靜,心也很靜,有一種幸福感。”泡上一壺濃茶,點燃一支香菸,不慌不忙地坐到桌前,打開自己的iPad,動作嫻熟地操控屏幕,瞭解一下國內外的最新動態,順便看看自己的微博。接下來是雷打不動的讀書時間:他讀的既有錄書必備的“大全套”,也有自己感興趣的“小薄本”。“讀後閉上眼睛,這個故事怎麼回事,哪是重點哪該刪掉,心裡有了數,打開機器就錄。”

一抖扇子,一拍驚堂木,一亮嗓子,一說,就是半個世紀。曾有人計算,如果把單田芳先生講過的110部作品,12000餘集每天一小時連續播出,可以播放整整30年。

與時俱進的評書人

單田芳,1934年出生於遼寧的一個曲藝世家,1953年考入東北大學,因病退學後拜李慶海為師,二十四歲正式登臺說書,六十年代在鞍山一舉成名。文革時期,經歷了十三年的沉寂。復出後,他的演藝事業一發不可收拾,他所播講的評書風行大江南北全國幾十家廣播電臺。

“這次你回來了,推薦你上電臺,你也去‘過過電’。我一聽很高興啊,‘過電’是好事啊,電臺的影響力多大啊。”

1979年,45歲的單田芳憑藉評書《隋唐演義》重返舞臺。

為開闢評書產業篳路藍縷 一代大師單田芳辭世

▲ 單田芳1954年走上評書舞臺,1979年5月1日重返書壇。


九十年代,央視有一個午間節目叫《電視書場》,提到節目片頭曲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盤古開天地,地久天長。長話短說,說古論今,今古奇觀人間天上。上下千年事,看我電視書場,電視書場,電視,書場。”或許一些年輕觀眾對單田芳的印象正是從那時候建立起來的。

那時,單田芳剛從鞍山市曲藝團退休,北京電視臺邀請他來錄書,錄完之後得到了很好的反響。1994年,再次來到北京錄書的單田芳,一口氣就錄了《隋唐演義》《百年風雲》《千古功臣張學良》《鐵傘怪俠》四部書。當時住在北京廣播學院的單老,一時半會走不了,沒事的時候就回鞍山看看。

為開闢評書產業篳路藍縷 一代大師單田芳辭世

▲ 單田芳書法作品

藉助現代傳媒的東風,六十歲時,他正式開始了“北漂”生涯,成立了北京單田芳藝術傳播公司,開闢了評書藝術走向市場的先河,共錄製了廣播和電視評書110部,超過一萬兩千集,甚至還嘗試涉足兒童漫畫評書。

“動漫(評書)是什麼意思呢?你得培養這個聽眾群,他們似乎認為這個評書是老年人的專利,認為老人退休了,沒事了才聽一聽;其實並非如此,年輕人也喜歡。”

“我覺得時代變了,得通過這個新的媒體傳播,才有生命力。通過電臺的錄書,受到大家的歡迎,這個電臺不能放棄。單田芳書場,多達600來家,你走到什麼地方都能聽見,無疑就把黃河流域的評書文化推到南方,推到中國各個角落。”

單田芳說,“評書,一定要與時俱進。”

廣為人知的經典評書

如果把單田芳講過的評書列在一起,你會發現,從反映商周時期的《封神榜》到改革題材的評書,完全可以構築成一部中國歷史評書演義。有人說,單田芳的評書和毒品一樣,千萬別沾,一沾就上癮。在民間就有“凡有井水處,皆聽單田芳”的說法,甚至將他與北宋著名詞人、“白衣卿相”柳永相提並論。

據說,曾有位聽眾給單田芳寫過一封信:“您的‘單’字,按繁體字(單)其中有7個‘口’字。‘田’字又是5個‘口’字組成,再加上您本人一張口,一個人就佔了13張‘口’,難怪別人說不過您。”

九十年代,單田芳的評書還成了百姓模仿的對象。在情景喜劇《武林外傳》中,白展堂多次模仿單田芳“戴三叉束髮紫金冠,體掛西川紅錦百花袍,胯下嘶風赤兔馬,手中方天畫戟——可不得了!”有網友說,因為學別人像了,也聽不出來;學單老師,一聽就是。

為開闢評書產業篳路藍縷 一代大師單田芳辭世

▲ 情景喜劇《武林外傳》片段(圖片來自網絡)


總結單老的作品,除了單老對龐大故事的掌握能力、對劍俠宇宙的塑造、對新派女性角色的詮釋外,能深入挖掘內容的還有太多太多。

《三俠五義》《隋唐演義》《白眉大俠》《亂世梟雄》,那些綠林好漢、快意江湖,都是這個極具辨識度的聲音講給我們聽的,後來,一些影視作品根據單田芳的評書進行了改編。

為開闢評書產業篳路藍縷 一代大師單田芳辭世

▲ 電視劇《隋唐演義》劇照


《隋唐演義》很多年輕的朋友都看過,該劇就是根據單田芳評書《隋唐演義》改編,並摘得了第八屆中美電影節“中美電視劇製作突出貢獻獎”。

孜孜以求的傳承者

2000年,單田芳胃癌手術後,堅持創作並錄製了後續的20餘部電視和廣播評書作品。他說,

“評書不僅是我的職業,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在中國曲藝界,單田芳創造了評書藝術的諸多第一。比如,將評書從書館引入廣播、開設專門的廣播評書頻道、開創紅色評書、網絡書場、系統整理傳統評書、著書出版等等。

2007年,單田芳在接受《成都日報》採訪時曾計劃以公司名義牽頭租下一塊960畝的地,發展成一個包括評書在內的文化園村。該報評論,

“能不能完成他的文化村項目,我們且不多論,單就一位70多歲的老人能有這份執著的熱情,我們就值得去尊重他。在今天這個泛娛樂化的年代裡,有多少人還像他一樣願意為自己的藝術而去拼命,擔起我們藝術傳承的責任?”

青年評書表演藝術家王軍表示,

“他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可以說是影響了三四代人……過去評書都是古代的故事,他發展了近現代的故事,而且單田芳先生的藝術比較親民,接地氣。”

為開闢評書產業篳路藍縷 一代大師單田芳辭世

▲ 2007年1月26日,單田芳宣佈收山,《老店風雲》是他的收山之作。

為開闢評書產業篳路藍縷 一代大師單田芳辭世

▲ 2011年,出版自傳《言歸正傳:單田芳說單田芳》。


曾邀請單田芳先生做客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擔任“尋找小說書人”活動終極評委的策劃人趙斌回憶與單田芳大師的合作時說,

“當時單田芳先生來成都的那一年已經72歲了,本來他這個年紀已經很少去外地參加活動,因為腿腳已經不太方便。但當他聽說這次的活動主題是‘尋找小說書人’,是對青少年普及曲藝評書時,立刻答應了,不顧辛勞,在70多歲高齡的情況下,趕來擔任總評委,而且沒有提任何條件,純義務支持活動,希望把曲藝評書傳承下去……除了藝人的責任感,大師對於文化的理解和對後輩的提攜,以及作為這種國寶級藝術家,身上體現出的親和力,都讓人折服。”

參考文獻:

何源:《單田芳:我曾給〈隋唐演義〉做過“大手術”》

林芳:《單田芳駕鶴西去“下回分解”成追憶》

王超:《立志宜思真品格 讀書須盡苦功夫——訪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

為開闢評書產業篳路藍縷 一代大師單田芳辭世


為開闢評書產業篳路藍縷 一代大師單田芳辭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