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芬:永遠的「李二嫂」,呂劇的定海針

孫先凱/文

2017年6月18日,第15屆中國戲劇節開幕式現場上,當宣佈郎鹹芬當選“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戲劇家”時,舞臺下的掌聲久久不息。作為中國文聯、中國劇協為表彰、獎勵在戲劇藝術上取得突出成就的老藝術家而設立的最高榮譽,這沉甸甸的榮譽也正是對郎鹹芬呂劇藝術生涯的肯定。

“郎鹹芬老師是山東呂劇誕生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對呂劇事業貢獻最為卓著的藝術家之一。”山東省呂劇院院長蔣慶鵬認為,說郎鹹芬老師是呂劇院乃至呂劇的“定海神針”一點都不誇張。


鹹芬:永遠的“李二嫂”,呂劇的定海針


與寡婦交朋友,演活了李二嫂


1952年,郎鹹芬17歲。剛剛從濰坊文工團調到山東省呂劇團的她,不久就接到了一項緊急而又重要的任務——在重新打磨和編排的《李二嫂改嫁》扮演青年寡婦李二嫂。

這對於年僅17歲、從小在城鎮長大的郎鹹芬來說,很是為難。“當時,我真是麥苗韭菜分不清,什麼叫打場,什麼叫上鞋,一概不懂。”朗鹹芬回憶道,第一次彩排演出後,編劇看了直搖頭,說她演得不像農村婦女,更不像個寡婦。

郎鹹芬在表演中最大的問題是缺乏農村生活的經歷。於是,她主動要求和劇組一同到博興縣閆家坊村體驗生活,一住就是3個多月。村幹部特地找到村裡的一個寡婦劉大嫂和郎鹹芬同吃同住同勞動。隆冬臘月裡,郎鹹芬每天早起幫劉大嫂掃院子、挑水、拉風箱。漸漸地,劉大嫂才與郎鹹芬親近起來,給她講自己的不幸遭遇。“我這才理解了寡婦受封建思想影響而產生的自卑心理,找到了李二嫂的影子。”

體驗生活後,郎鹹芬對於李二嫂這一角色的把握變得真切。把自己體驗生活的所記下來的細節,融入到戲中去。如第一場戲中,李二嫂一出場,眼神愁苦、端著簸箕,邁著似抬非抬的腳步,帶著憂傷和碾米歸來的疲倦,小小的細節一下子就把青年寡婦的猶豫不決的心情表現出來。

兩個月後,重排的《李二嫂改嫁》在濟南大觀園上演時引起轟動,很多人拿著鋪蓋卷連夜排隊來買票。1954年9月,《李二嫂改嫁》參加華東六省一市匯演,一炮打響,最終獲得了包括導演、舞美、劇本等的所有獎項,郎鹹芬獲得最佳表演獎。後來,該劇被搬上了銀幕,獲得了當年的電影百花獎,郎鹹芬因此紅遍大江南北。

如今,僅《李二嫂改嫁》就已經先後演出5000多場,除新疆、西藏和臺灣外,全國各省市都留下過“李二嫂”的身影。一時間,郎鹹芬演活了“李二嫂”,“李二嫂”就是郎鹹芬,郎鹹芬就是“李二嫂”。


鹹芬:永遠的“李二嫂”,呂劇的定海針


堅持深入生活,拓展呂劇藝術


在半個多世紀的舞臺實踐中,郎鹹芬從未終止和遲緩她的藝術腳步。幾十年來,她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繼續對“李二嫂”這個人物形象進行研究、深化與不斷地完善,使之日臻完美。

她的演唱深沉含蓄,情濃韻淳,充分運用聲宏量大,穿透力強的嗓音特點,委婉多變以聲帶情,聲情並茂。

“《李二嫂改嫁》的成功讓我深刻地體會到必須深入生活才能貼近人物。沒有深入生活,哪裡能體會到寡婦的心情啊?”郎鹹芬認為堅持體驗生活是她藝術生涯不斷進步的重要心得。她在長期的藝術實踐和深入生活中,繼承發揚呂劇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其表演質樸無華,注重從生活從人物個性和特定的環境出發,把深切的內心體驗與完美準確的程式體現相結合,形成了真實質樸,富有激情的表演風格。

演《山高水長》中的薛逢春時,她曾三下沂蒙,到人物原型的家鄉,聽薛逢春的大兒媳婦講婆婆的故事;61歲,郎鹹芬出演《苦菜花》中的馮大娘時,她又多次跑到馮家鎮,聽當年和馮大娘接觸過的老人講馮大娘的事蹟。

同時,郎鹹芬繼承傳統、勇於創新,將我國戲曲藝術的精華集於一身,塑造了眾多熠熠生輝、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為拓展呂劇藝術的表現題材,她扮演了形形色色不同類型、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人物形象。她身扎大靠,手舞大刀,演出威風凜凜的《穆桂英》;在改編自郭沫若先生的同名劇作《蔡文姬》中,她塑造了一位才華橫溢、氣質如蘭的漢代女詩人的形象;在《梨花獄》中他塑造了女皇武則天;在改編自我省清代名作家孔尚任的《桃花扇》中她飾演風華絕代、正氣凜然的名妓李香君;在傳統戲《逼婚記》中她飾演了賦有正義感的皇姨,這些嘗試有成功也有失敗但毫無疑問都為她以後的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


鹹芬:永遠的“李二嫂”,呂劇的定海針


躬身師範,為呂劇培養後續人材

現在,每天清晨練功,時不時去練功房與年輕演員交流,到劇院現場觀看演員的演出……郎鹹芬雖然年事已高,但呂劇功夫一點也沒放下,為呂劇操持的心也一直沒有放下。

從呂劇舞臺上逐漸淡出後,郎鹹芬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培養呂劇事業接班人,她躬身示範,親自輔導,多次為青年演員舉辦表演講座,把自己半生實踐的表演心得,演唱體會,毫無保留的傳受給青年人。

作為一代呂劇大家,郎鹹芬最關心的是呂劇的未來發展和新人的培養,她始終堅持“人才帶動觀眾,有了人才才會有觀眾”這一信念,指導、培養了多位青年演員,為呂劇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非常感謝郎老師,她就像我的母親一樣。”說起郎鹹芬老師,呂劇演員高靜不斷提起作為的恩師的郎鹹芬對她的影響。

在《李二嫂改嫁》中有一個納鞋底的動作,從來沒有納過鞋底的高靜卻表演得非常真實,這就得益於郎老師的指導,“納鞋底時為什麼要把針在頭髮上磨兩下?頭髮上有油,針在上面磨了後容易扎進鞋底裡也容易拽出來,這些都是郎老師教給我的。”

高靜表示,她不僅從郎鹹芬身上學到了紮實的表演技巧,更是受到郎老師人格魅力的感染。她一直記得郎老師的叮囑:“首先要做個好人,然後才能做個好演員”。

幾十年來,郎鹹芬培養了許多優秀中青年演員。如今,這些同志已經成為全省各劇院團的中堅力量,他們不僅很好地繼承了呂劇歷來演出的優秀劇目,還陸續排演了《石龍灣》、《畫龍點睛》、《補天》等在國內獲大獎的新戲,多位同志也因成績優秀而先後榮獲“梅花獎”、“白玉蘭獎”、“文華表演獎”等主要獎項,成長為具有一定影響的好演員。

在2009年文化部公佈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在706位全國“非遺”候選人中,75歲的郎鹹芬榮居榜上,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

活一天,就要為呂劇發一分光添一分彩


2002年以後,郎鹹芬從領導崗位上退了下來,卻沒有閒下來。她避不開那些必須參加的社會活動,躲不開登門造訪的記者、學生和來自各個方面的朋友,放不下劇院裡讓她牽掛的大事小事……

2017年,郎鹹芬獲得2017年“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戲劇家”榮譽稱號,還得到了8萬元獎金,但是她堅決要把這個錢交給呂劇院,“我獲獎是黨和人民培養教育的結果,是同志們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得把這筆錢留在劇院裡,用來培養更多的青年演員。”而早在1990年,山東省委、省政府也給了郎鹹芬一個終身成就獎,她把20萬獎金都留在了呂劇院,用來培養青年演員和幫助生活困難的演員。

“呂劇很受老百姓歡迎,只要能為呂劇的發展出一份力,我就很高興。”郎鹹芬說,“我活一天,就要為呂劇事業發一分光,添一分彩。”


人物簡介

郎鹹芬,女,1935年出生,山東濰坊人。1951年考入濰坊市文工團,1952年調入山東省呂劇團。中共黨員,國家一級演員,山東省呂劇院名譽院長,藝術總監。

上世紀五十年代,因主演《李二嫂改嫁》而享譽全國,獲華東會演表演一等獎。2017年6月,獲得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戲劇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