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劇團進了莊,餅子貼在了門框上”說說曾稱為“驢戲”的呂劇

呂劇是中國八大戲曲劇種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山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鼎盛時期,全國有近百個專業呂劇院團,遍及山東、江蘇、黑龍江、遼寧、新疆、安徽等地。例如,呂劇作為“闖關東”文化的代表,被吉林省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吉林省呂劇第一代傳承人是清朝末年山東廣饒移民李萬良。

呂劇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主弦)、揚琴、三絃、琵琶,稱“呂劇四大件”。 呂劇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地區,但具體到哪個區域,有著不同的說法。

一、博興說

“一聽劇團進了莊,餅子貼在了門框上”說說曾稱為“驢戲”的呂劇

濱州呂劇院建院六十週年演唱會

約在1880年(清光緒六年),唱曲藝人孫中新和劉巒峰等人合夥,把帶有故事情節的曲子,如《後孃打孩子》《審青楊》等,按故事中的人物分扮角色,仿照戲劇的樣子化妝演出,當時觀眾稱之為“唱小戲”,後發展成“上裝揚琴”。

1996年博興縣呂藝鎮被省文化廳授予“山東省呂劇藝術之鄉”稱號,2008年初,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呂劇藝術之鄉”稱號。

二、廣饒說

約在1900年,樂安縣北部(後劃歸東營區)時殿元和崔心悅、譚明倫等人從京劇、五音戲的表演中受到啟發,將琴書中的《王小趕腳》改為化妝演出,當地觀眾稱之為“驢戲”,演員自稱為“化妝揚琴”。2006年,廣饒縣呂劇和東營區呂劇同時被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東營區呂劇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東營區牛莊鎮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呂劇)之鄉”稱號。

“一聽劇團進了莊,餅子貼在了門框上”說說曾稱為“驢戲”的呂劇

廣饒縣呂劇中心

三、膠東說

約在1894年,膠東琴書藝人翁老明在登州府(今蓬萊)內將《三打四勸》中的《蘇保送妹》進行“化妝跑圓場”的公開演出,觀眾稱之為“膠東蹦蹦戲”。在“化妝揚琴”被定名為“呂劇”之後,蹦蹦戲隨之更名。

“一聽劇團進了莊,餅子貼在了門框上”說說曾稱為“驢戲”的呂劇

煙臺市呂劇院建院六十週年演唱會

呂劇的起源有特殊的歷史背景和地域條件。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著稱,素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每到洪水季節,黃河下游地區常常氾濫成災,許多窮苦農民為躲避災荒,常隨身攜帶墜琴、節子板等樂器,外出賣藝求生。開始以唱琴書小段為主,或順口編些有趣的故事,邊耍邊唱。後來,他們吸收戲曲唱腔和民間小調,豐富自己的表演內容和形式,致力於創造新的表現形式來吸引觀眾,逐步形成了“呂劇”的雛形,他們也成為早期的鄉間流浪藝人。

以呂劇藝術的創始人之一“時殿元”為例。時殿元小時候也有唱曲討飯的經歷。1887年前後,時殿元到被稱為“戲窩子”的菏澤地區學習琴書。1893年,時殿元與徒弟組成山東琴書班社,起初在廣饒、博興、惠民一帶,後來經常活動在淄博、濰坊和膠東一帶,有時還遠到省外演出。時殿元嗓音甜美,富有演唱天才,人送外號“時鴨蘭”。(鴨蘭兒是生長在鹽鹼窪裡的一種小鳥,叫聲婉轉清脆,深受人們的喜愛)。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對戲曲藝術高度重視,1950年政務院發出了《關於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山東省政府在貫徹這一指示時,委託省文聯對各地戲曲劇種進行調查,把化妝琴書作為有代表性的劇種進行重點改革,以便推動全省戲改工作。通過對《小姑賢》、《蘭橋會》等傳統戲的加工改革,使這一藝術形式得到了極大提高。特別是創作現代戲《李二嫂改嫁》以後,開創了呂劇藝術的發展時期。因為對呂劇藝術沒有一個正式名稱,就請當時的省文聯副主席陶鈍為其起名,陶鈍打算用“魯”字命名,稱之為“魯劇”。時任省文化局長的王統照提議用古代音樂十二律中“六呂”之“呂”字,稱為“呂劇”,喻其有“黃鐘大呂”之聲,又能諧民間“驢戲”之音。這一提議得到大家的贊同,為呂劇正式定了名。

另有其他幾種關於“呂劇”得名的說法,本著尊重“百家爭鳴”的原則,收錄如下:

1、1917年,呂劇進了濟南府,主要劇目是《呂洞賓打藥》,當地觀眾聽說是“驢戲”,又因劇目以“呂”字打頭,就稱之為“呂戲”。

2、呂劇的“呂”字,原是“閭”,二十五戶為一閭,意思是街坊鄰里戲、家鄉戲。在輾轉、流傳中,把“閭”簡化為“呂”。

3、過去說琴書,多是兩口子或一家人搭檔,演唱內容又多反映男女愛情的。兩口兒為“呂”,因而就叫呂戲。

4、根據博興縣老藝人的說法,呂戲原來稱為“捋戲”。此說有二:一是由於演唱時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按奏墜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動,故名為捋戲。另一種傳說是,當年為這種戲起名時,老藝人孫中新說,這種戲演唱時順藤摸瓜,捋著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戲吧。

縱觀呂劇藝術的整個歷史演變過程,大體上是循“山東琴書(說唱揚琴)——化裝琴書(又稱化裝揚琴)——定名為呂劇”之脈沿革和發展的。

經過一代又一代藝人的探索發展,這一最早由窮苦勞動人民創作的劇種,成為齊魯大地男女老幼田間地頭、堂前屋後廣泛演唱,讓凡常日子變得有滋有味的一門群眾藝術。“一聽劇團進了莊,男女老少著了慌,大嫂在灶前忙做飯,餅子貼在了門框上”,形容呂劇唱腔動人心魄,蒸乾糧貼餅子的女人們聽得入了神,誤把門框當鍋沿了,這也正是人們熱愛呂劇的真實寫照。

呂劇的起源和發展是不斷學習不斷改進的曲折過程。在常年的流動演出中,化妝揚琴藝人經常和京劇、五音戲、河北梆子等劇種的班社在同一集鎮演出,常出現“兩合水”、“三合水”(兩個或三個不同劇種同臺演出)的情況。這種演出方式對促進化妝揚琴在劇目、表演、唱腔、舞臺裝扮、音樂等方面與其他劇種的借鑑融合和創新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漸從簡單的化裝演出發展成為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演出的劇目也從“對子戲”、“三小戲”擴大到本戲和連臺本戲;演出的場所也由盤凳子到進入茶園、劇場。廣饒縣化妝揚琴藝人張鳳輝等人組建的車裡班、時殿元創建的同樂班、他的學生時克遠和李同慶組織的義和班進入濟南演出並獲得成功。其他劇班也紛紛進入濟南城表演。有的班社還經常到煙臺、青島甚至東北的大連、長春、哈爾濱等城市演出,進一步擴大了影響。當時較有影響的班子還有黃家班、父子班、慶和班、共和班等班社。

抗日戰爭爆發後,各班社都陷入困境,藝人生活難以為繼。在濟南演出的藝人大多數返回家鄉,剩下“義和班”維持演出,勉強度日。抗戰勝利後,演出狀況並未好轉,愈加蕭條。“義和班”也於1946年末解散。

新中國成立後,這個劇種獲得新生,在全國的知名度迅速提高。 1951年,山東省魯聲琴劇團成立。1953年,山東省呂劇團成立,開始演出《小姑賢》《拾玉鐲》《王小趕腳》《劉海砍樵》等劇目。1954年,呂劇在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一炮打響。 1955年,呂劇赴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演出。1956年,呂劇藝術家郎鹹芬和京劇藝術家程硯秋代表中國戲曲界隨團出訪東歐六國。1957年,呂劇《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上映,影響了大半個中國。1963年,呂劇《姊妹易嫁》被香港拍攝成影片,被東南亞人民稱為“笑寶”,並被全國80多個劇種移植。1965年,《兩隴地》被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出品為電影。1966年3月,《沂河兩岸》、《兩隴地》等劇參加廣交會演出,並赴深圳為港澳同胞演出。這一時期,《逼婚記》、《搜書院》、《龍鳳面》等劇目也在全國很有影響力。1976年,呂劇《半邊天》、《管得好》分別由長春電影製片廠、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拍攝為電影。

“一聽劇團進了莊,餅子貼在了門框上”說說曾稱為“驢戲”的呂劇

山東省呂劇院《王小趕腳》演出

“一聽劇團進了莊,餅子貼在了門框上”說說曾稱為“驢戲”的呂劇

呂劇《打金枝》

“一聽劇團進了莊,餅子貼在了門框上”說說曾稱為“驢戲”的呂劇

呂劇皇后郎鹹芬經典曲目《李二嫂改嫁》

改革開放以後,出現了吳萍、郭愛琴、董家嶺、劉玉鳳、高靜、李萍、楊春梅、荊延國、李肖江等一大批優秀藝術家。《畫龍點睛》、《石龍灣》、《苦菜花》、《補天》、《百姓書記》、《回家》、《勿忘在莒》、《海殤》等諸多劇目都在全國很有影響力,得到領導和戲迷的一致認同。

“一聽劇團進了莊,餅子貼在了門框上”說說曾稱為“驢戲”的呂劇

呂劇皇后郎鹹芬經典曲目《苦菜花》

“一聽劇團進了莊,餅子貼在了門框上”說說曾稱為“驢戲”的呂劇

經典曲目《姊妹易嫁》

“一聽劇團進了莊,餅子貼在了門框上”說說曾稱為“驢戲”的呂劇

經典曲目《小姑賢》

“一聽劇團進了莊,餅子貼在了門框上”說說曾稱為“驢戲”的呂劇

經典曲目《牆頭記》

“一聽劇團進了莊,餅子貼在了門框上”說說曾稱為“驢戲”的呂劇

經典曲目《紅嫂》

“一聽劇團進了莊,餅子貼在了門框上”說說曾稱為“驢戲”的呂劇

楊霞 攝

“一聽劇團進了莊,餅子貼在了門框上”說說曾稱為“驢戲”的呂劇

張政 攝

“一聽劇團進了莊,餅子貼在了門框上”說說曾稱為“驢戲”的呂劇

李德發 攝

“一聽劇團進了莊,餅子貼在了門框上”說說曾稱為“驢戲”的呂劇

劉清明 攝

“一聽劇團進了莊,餅子貼在了門框上”說說曾稱為“驢戲”的呂劇

附:呂劇各時期代表人物

一、初創時期(1920年以前)

時殿元,代表作《王小趕腳》、《王漢喜借年》、《白蛇傳》等,綽號“時鴨蘭”。

孫中新,代表作《小姑賢》、《後孃打孩子》等。

譚明倫,參與創設四平、二板, 戲諺“聽說譚明倫上了臺,顧不得穿那襪子鞋”,綽號“五頂網子全戴”,呂劇音樂的改革者。

宋立修,師承時殿元,“矮子功”一絕,代表作《潘金蓮拾麥子》。

崔寶善,師承時殿元,前秦班創始人,人稱“鐵嗓子”。

二、發展時期(1920-1950年)

“小譚明倫”(兩人):薛金田,代表作《蘭瑞蓮打水》、《秦雪梅觀畫》;張榮重,代表作《小姑賢》、《坐樓》、《秦雪梅弔孝》等。

呂劇“三座山”(三人): 郭福山、李同山、田壽山。

時克遠,藝名“脆甜瓜”,師承時殿元、譚明倫,魯聲琴劇團創始人,代表作《梁山伯與祝英臺》、《光明大道》、《姊妹易嫁》。

張傳海,人稱呂劇“譚鑫培”,博興縣呂劇團創始人。

於廷臣,藝名“筱白孩”、“大眼”,魯聲琴劇團主要創始人,代表作《光明大道》、《王定保借當》等。

三、繁榮時期(1950—1966年)

“呂劇三傑”(三人):林建華,代表作《井臺會》、《小姑賢》、《鴻雁傳書》;郎鹹芬,人稱“呂劇皇后”,代表作《李二嫂改嫁》、《苦菜花》;李岱江,代表作《借年》、《井臺會》、《小姑賢》。三人均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張豔芳,稱“九歲紅”、“小老藝人”,代表作《小姑賢》、《鴻鸞禧》、《逼婚記》等。

郭麗華,代表作《小姑賢》、《劉海砍樵》等,戲諺“三天不喝茶,也看郭麗華”。

王筱梅,曾拜師荀慧生,代表作《陳三兩爬堂》等。

王世元,代表作《姊妹易嫁》,呂劇導演,代表作《苦菜花》。

四、新時期(1978年以後)

郎門群釵:高靜、胡靜華、劉玉鳳、楊春梅、秦霞、趙秀敏、史萍、趙靜、呂淑娥、呂學芹。

十大名家:高靜、李萍、胡靜華、劉玉鳳、楊春梅、史萍、荊延國、董家嶺、李肖江、孫英傑。

十大演員:呂淑娥、趙靜、王美霞、孔令文、蓋勇、郭清清、李霄雯、張明霞、張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