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努力了那麼久,你的人生還是沒有開掛?

最近看了一部日本電影《實習期》。

這是一部很不起眼的電影,正如電影中女主角最開始時一樣。

而我看完後,卻覺得受益匪淺,這部電影適合正在迷茫、想要放棄、對自己沒有信心的你。

大學三年級的川倉晴香在好友浜崎真希的邀請下參加了某企業的實習生招募說明會,聽取了企業CEO牧野正幸的演講後,晴香感覺自己興趣不大,正想放棄時,真希卻幫她提交了申請。

在回家路上,晴香差點遇到交通事故,是CEO牧野正幸救了她。

在病床上醒來的牧野,遇到一個自稱死神的人,並且看到了自己出竅的靈魂。

死神告訴他,由於他救了本該因為交通事故而死去的晴香,因此他的命運就變成了代替晴香死去。

想要兩個人都活下去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要改變晴香的未來。

牧野認為只要讓晴香在實習期獲得優異成績,順利入社的話就能改變未來,於是便附在真希身上,全力支援晴香的實習生活。

但晴香卻不領情,反而自說自話只想靠自己的力量,結果成績相當糟糕。她到底能不能順利取得入社資格呢?

為什麼努力了那麼久,你的人生還是沒有開掛?

電影的結局是晴香通過自己的努力,憑實力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整個過程,晴香遇到了很多的挑戰和挫折,多次想要放棄,但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

晴香一直在努力,最終也實現了對她來說的開掛人生之旅。

我是贊同,人生是一定要努力的,但我也知道,努力是過程,但結果不一定會盡如人意。

現實生活中,我身邊不乏很努力但一直進步緩慢的人。

你是不是也是其中一個。

為什麼你努力了那麼久,人生還是沒有開掛?

為什麼努力了那麼久,你的人生還是沒有開掛?

不要在有限的認知裡努力,你要迭代你的元認知

元認知是美國發展心理學John H.Flavell提出的:知道如何思考,學會如何學習這兩條是元認知的本質。

你有沒有這種感覺,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對那些自己本來就認可的知識,感到特別的親切。

如果頻繁出現這種情況,證明你還待在自己的成長舒適區裡。

一個真正努力的人,在面對知識時,是需要從深度和寬度兩個維度上去加強,才能真正迭代自己。

深度是指對一個知識不僅僅是淺顯地瞭解,而是在整個過程中通過多種方式補齊對它的瞭解,甚至是構建整個知識體系。

寬度是指進行更為廣泛的延伸學習,讓自己的知識面越來越豐富。

除此之外,你的標準應該提升成要用做到證明知道。

同時,能夠給自己設立合理的預期和目標,也是對自己非常基本的認知能力。

如果你現在是一枚基層員工,剛畢業才一年的時間,你給自己訂立的目標是半年後要升職成為公司的CEO,你的人生活該不開掛。

不符合現實的目標,只會讓你離目標越來越遠。

為什麼努力了那麼久,你的人生還是沒有開掛?

不要在狹隘的小圈子裡努力,你要升級你的賽道

我曾經出過一套課程,叫做《讓人生彎道超車的效率秘籍》。

這套課程,收到了一個學員的點評:彎道超車,那還不是在同一條賽道上,我想要跨道超車。

是啊,為什麼只能彎道超車呢?我們還可以轉換自己的賽道啊。

如果你正在賽跑的道路出了問題,而且你很明白不是因為自己的偷懶、逃避而出現問題,而是賽道本身有了問題,為什麼不考慮轉換賽道?

當然,賽道不是你想進就能進。

你得提高你自己,不然即使進入了這個賽道,你也只能是旁觀者,圈子的資源對你是無效的。

但是,比起你完全無法融入賽道,進入了賽道又比完全在賽道之外要好太多。

賽道之外的人,根本連賽道里發生了什麼事都一問三不知。

你為自己發聲,活成真正內心自信的人

羅永浩在《我的奮鬥》裡說過一句話:

希望那些喜歡用"槍打出頭鳥"這樣的道理教訓年輕人,並且因此覺得自己很成熟的中國人有一天能夠明白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

有的鳥來到世間,是為了做它該做的事,而不是專門躲槍子兒的。

我身邊有很多的人,明明很優秀,卻不好意思表達出來。

怕自己的外顯,讓別人覺得太過於愛表達自己。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和畫畫特別有天賦的Y聊完,我的內心很開心。

因為Y說在短短一個小時的時間裡,她發現自己其實很優秀。

Y確實很優秀,在她自己的工作領域做到了最好,想從零開始探索自己的副業,在約我之前,覺得自己毫無頭緒一無是處,在我們聊完後,肯定了自己的天賦。

這個年代,已經過了是金子就能閃閃發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階段。

你得學會為自己代言。

為自己代言不一定是要處處招搖,而是得體、恰當的展現自己:

  • 一份符合事實的自我介紹
  • 有機會時懂得亮相自己,比如站到臺上做分享
  • 朋友圈定期更新自己的最新動態

所謂越分享、越鏈接、越幸運。

如果你努力了很久還是沒有明顯的進步,別忘了亮出自己,如果眾人的評價是好的,你可以繼續努力。

如果眾人鴉雀無聲,起碼知道自己努力還不夠,需要繼續修煉內功。

一個內心真正自信的人,不怕任何對自己的評論,反而能更好的以此為變好的契機。

生活其實就是一道解答題,而且每個人的考卷都不一樣。

願你在努力前行的路上回答問題時,也可以嘗試不一樣的角度。

那樣,你離開掛的自己會更近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