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中日軍隊裝備的巨大差異,十四年抗戰是不可名狀的艱苦卓絕

前言:1937年7月,抗戰軍興。“8.13”事變後,國民政府命令第18軍軍長羅卓英中將率部開赴上海參加淞滬會戰。羅卓英畢業於保定軍校炮兵科,於1933年繼任軍長職務。

此時的18軍,下轄第11、14、98四個師。每個師下轄兩個旅,每個旅下轄兩個團。姚子青率領的第98師(師長夏楚中)第292旅(旅長呂國詮)第583團(團長路景榮)3營,奉命進駐寶山駐防。

看看中日軍隊裝備的巨大差異,十四年抗戰是不可名狀的艱苦卓絕

淞滬會戰期間的18軍軍長羅卓英將軍

當時,第98師(下轄第292旅和294旅)負責寶山和月浦的防務。羅卓英將軍命令:292旅的兩個團——583團3營駐防寶山,1營和2營駐防月浦;588團以一個連駐守獅子林炮臺,團主力部署在寶山、獅子林、月浦之間。294旅的兩個團(587團和588團)駐防羅店以東。

第294旅旅長方靖將軍回憶,98師的裝備水準在當時的國民革命軍陸軍部隊中算比較好的。該部每個團下轄三個營,每個營配備有一個重機槍連(裝備有金陵兵工廠生產的民24式水冷重機槍),每個團有一個裝備了國產82毫米迫擊炮的一個炮兵營,每個連有六挺捷克造ZB-26式輕機槍。此外,師炮兵營還有江南兵工廠生產的六門75毫米山炮。

看看中日軍隊裝備的巨大差異,十四年抗戰是不可名狀的艱苦卓絕

當年,我軍戰士以這樣的裝備

從戰士佩戴的德國鋼盔可知,該部是所謂的中央軍。受當時貧弱的國力限制,只能用加裝了槍托的手槍充當本應由衝鋒槍擔負的角色。至於其效法對象——德國陸軍的重裝備和完善的後勤補給能力,那是想都不要想了。

這樣的裝備,中國軍隊手持的是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生產的村田步槍,日俄戰爭時期便從日軍的裝備序列中淘汰。但即便如此,這也不是我軍裝備最差的隊伍。

看看中日軍隊裝備的巨大差異,十四年抗戰是不可名狀的艱苦卓絕

村田步槍

與之相對的是,日寇的一個常備師團轄兩個旅團(四個步兵聯隊)和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各一個聯隊。

在齊裝滿員的狀態下,一個常備師團的兵員在2.8萬人以上(比抗戰初期中國軍隊兩個滿員的師還多),其技術兵種的員額約佔總兵力的一半。

通常,一個常備師團的裝備包括:7600餘匹軍馬、14000餘支步/騎槍、140餘支擲彈筒、約300挺輕機槍、50餘挺重機槍、16門山炮和36門野炮。

看看中日軍隊裝備的巨大差異,十四年抗戰是不可名狀的艱苦卓絕

對抗日軍這樣的機械化優勢

至太平洋戰爭結束前夕,日本陸軍總共有甲、乙、丙、丁四種編制類型的168個師團,其中53個部署在中國戰場。

今天的我們已經很難想象,十四年抗戰是何等不可名狀的艱苦卓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