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6年 再寻邢台双凤山“野马”

时隔6年 再寻邢台双凤山“野马”

■“野马”体型健硕,身材匀称,堪称完美。

时隔6年 再寻邢台双凤山“野马”

■“野马”在山顶草甸上繁衍生息。

时隔6年 再寻邢台双凤山“野马”

■纵身驰骋。

时隔6年 再寻邢台双凤山“野马”

■自由自在地生活。

时隔6年 再寻邢台双凤山“野马”

■“野马”群成为邢台一道美丽的风景。

今日出镜

邢台县双凤山上“野马群”

采访理由

自2012年5月,本报率先报道邢台县双凤山“野马”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双凤山“野马”俨然成了邢台的一道风景。时隔6年,记者再上双凤山探访,经过一番清点,细数“野马”的数量达47匹,比6年前稍有减少。让人欣喜是,马群中还有7匹小野马驹正在茁壮成长,这也意味着“野马群”完全具备在野外繁衍的能力,也说明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足够良好,能够承载这些“野马”的生存所需。

□文\图 本报记者 丁宝军

出邢台市区后,沿邢左公路西行20余公里,就到了邢台县太子井乡辖区。双凤山位于西牛峪村南,最高的那座山峰即为双凤山,海拔700多米。

双凤山山顶部原来是一个名为贾家坪的自然村,它是西牛峪村的一个小队,鉴于生活条件很不方便,原本没几户的居民早在1990年就整体搬迁了。村民原先种的田成了草场,腾出来的房屋成了“野马”冬天的住所,村边的石头房中可见满地厚厚的马粪。

过了贾家坪继续前行,放眼望去,是看不到边沿的草甸。马蹄的痕迹和一堆堆马粪随处可见。“野马”呢?四处寻找不见踪影,在一根木桩、几道简易铁丝网的栅栏门前,老郭说,“马肯定走不远,你看这堆马粪还是新的”,步行十余分钟,穿越连片草甸,攀上一个小山岗,在山顶西部离悬崖边不远的地方,看到了马群的踪影。“现在山上的马分成了两拨,这个马群刚从马群分出来不久,只有五六匹”。

继续前行,翻过一个山坡,眼前豁然开朗,一大片山顶草甸的边缘,大群“野马”正在悠闲地吃草、撒欢,见到有人走近,警惕的头马一声嘶鸣,随即马群随其纵身奔驰,《敕勒歌》中的“天苍苍、野茫茫”的诗意画面瞬时涌现。

眼前的“野马”个头高矮不一,颜色有棕有黑,还有些是栗色,有几匹为黑色、花白色。这些马的鬃毛从额头到颈部,一直蔓延到马肩,一尺有余的马鬃垂下来顺滑飘逸,长长的马尾几乎接近地面。它们的肌肉紧绷、体型健硕,肩胛骨凸显,身材匀称,堪称完美。

“野马群”所在的双凤山三面是深沟、山崖,只有一条山路通向不远的贾家坪村旧址,前些年为了防止马群跌落悬崖,设置了一些铁丝网,同时开挖了一些水池,再加上山顶食物充足,30多年来,这些马基本不用管理,一直是自生自灭。马跑不下来,人也不容易上去,山顶大片的草甸,成了马群天然的家。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原来的生产队解散,村民们纷纷外出打工,生产队的几匹马没了大用处,村民们舍不得卖掉、杀掉,就把马牵到了山顶的这片草坡上,当时共放养了四五匹马,经历了数代繁衍,马群已经增加到47匹,它们都是最初几匹马的后代。常年野外生存,使这些马野性大增,适应环境的能力也日渐增强,跑得飞快,有时候还越过铁丝网,到外面觅食活动。

38年来,这群“野马”显然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在这片数千亩的山顶草甸上繁衍生息、自由自在生活。

严格说来,它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野马。邢台市畜牧站副站长张毅介绍,“虽然是野外放养的家马后代,无人照料,野生野长,但依然是家马血统。”双凤山的这群马属于河北省唯一的本土马种张北马。有数据称,2006年底,张北马全省存栏量也只有68匹。如此以来,双凤山存在的马群让张北马的数量增加不少。更重要的是,从近40年的野化时间来说,马群存在的意义同样珍贵。

对于邢台县来说,双凤山“野马群”俨然是不可多得的资源,“野马”的存在为太子井乃至邢台县增色不少。据了解,当地相关部门已编制了整体发展规划,退耕还林,扩大草场面积,严格禁枪禁猎等等。

保护、修复马群的生存环境固然十分重要。而让张毅有些担忧的是,当初的几匹马繁衍至今,成为40余匹的马群,已经出现近亲繁殖问题,张毅建议从其他地方引进2到3匹同品种的公马或母马,以应对近亲繁殖导致的种群弱化问题。很多人都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双凤山“野马”群会成为邢台一道美丽的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