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娘娘腔”现象盛行,怪女老师多吗?


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娘娘腔”现象盛行,怪女老师多吗?



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娘娘腔”现象盛行,怪女老师多吗?


全文长 15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2.5 分钟


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娘娘腔”现象盛行,怪女老师多吗?


精彩导读

不少人把男孩子“娘娘腔”的问题归结为教师队伍的“阴盛阳衰”的现象,其实无论是教师队伍的“阴盛阳衰”现象,还是学生出现的“娘娘腔”和“阴盛阳衰”等问题,都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


▲作者系北京小学校长、北京小学教育集团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近日,“少年娘则国娘”的引发了大家对教育问题的再关注。不少人把男孩子“娘娘腔”的问题归结为教师队伍的“阴盛阳衰”的现象,其实无论是教师队伍的“阴盛阳衰”现象,还是学生出现的“娘娘腔”和“阴盛阳衰”等问题,都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不可简单地把二者建立必然联系,否则会掩盖造成问题的真正原因。

01


小时候的课文里,曾学过一篇文章,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有一句“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是一个民族的未来。而现在这句话演变成了“少年娘则中国娘”。

不管什么时候榜样的力量都是伟大的,雷锋的故事伴我们成长,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正能量,让我们知道助人为乐可以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不知从何时起,各大媒体上,影视节目上出现了一批妖艳的明星,一个个浓妆艳抹,难辨雄雌。

我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弄清一个很大牌的明星到底是男是女,因为从外形上有时候真的很难分辨。

现在的校园里也活跃着一大群“娘娘腔”。

02


不少人把“娘娘腔”问题归结为,学校男老师少。中小学教师“阴盛阳衰”,男教师少,女教师多。一些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男少女多”的现象呈现出一些规律性特征,按市、镇、乡的顺序来看,男教师的比例是逐步增高的,而且越是发达地区的城市男教师比例越少,相反,一些农村地区男教师比例并不低。

不管这些研究的样本涉及哪些地区,有一点是可以达成共识的:男教师少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教育问题,而是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以下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

其一,中小学出现“男教师少女教师多”的问题,是否与社会分工观念、劳动价值观念、不同学段的教育规律、教师职业特点及要求等有重要关系?如果有关系,当这种观念长期存在,并影响了社会群体的思维方式后,它会不会就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其二,为什么特别优秀的男性很少报考师范院校,更很少到中小学任教?这恐怕与自我价值追求、薪酬待遇、社会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三,如果真像调查研究所说的那样,我国发达地区男教师比例比不发达地区少,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否与发达地区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择业价值取向多元有关?看来,男教师少的问题很复杂,实在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与研究。

03


实际上,我认为男孩子的“娘娘腔”和“阴盛阳衰”问题与“男教师少女教师多”没有必然关系。

在学校教育中,无论是男教师还是女教师,都会对男学生进行“坚强性格”的教育,学校的课程中也有许多教育内容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我就经常听到一些女教师在谈论教育经验时,提到自己抓住教育契机教育男孩子要做个真正的男子汉,她们组织的一些班会也往往是教育男孩子要具有豁达、包容等品质。

而且,过去几十年中,也是女教师多,为什么没有出现当前的问题呢?其实,学生性格的形成与培养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中小学男生阳刚之气的培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教育系统的共同努力。

首先,男孩子缺少阳刚之气与家庭教育的缺失有关。今天许多男孩子性格懦弱,缺乏责任感,心理承受力差,不能吃苦,这与家庭的过度呵护、娇生惯养有很大关系。

其次,教育专家指出,学生“阴盛阳衰”的现象与应试教育不断被强化,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关。特别是许多学校和家长只关注考试成绩,长期忽视学生健壮体魄、健康心理和坚强性格的培养。再次,社会生活忽视了对青少年精神成长的引领,造成一些青少年崇拜甚至模仿“小鲜肉”,渐渐失去了坚强勇敢、有责任敢担当的男子汉气质。

可以说,所谓的“阴盛阳衰”与男孩子“娘娘腔”现象,实际上暴露了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从理念到实践存在的问题。我们缺少的不只是男教师,我们更缺少男子汉教育。我们期待高质量的男教师多起来,但是,当这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的时候,我们更需呼吁重视男子汉教育,不只是学校,更包括家庭和社会,这样才能根治“娘娘腔”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