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話民俗:七夕風俗知多少

趣話民俗:七夕風俗知多少

七夕節曬書、曬衣服的來由

據說,三國時期的司馬懿位高權重所以受到魏武帝曹操的猜忌。為了保全自己,司馬懿就派手下對曹操說自己患了重病,需要在家休養。不過曹操還是不太放心,就讓自己身邊的一位親信到司馬懿家中探查真實情況。

那天正是七月初七,司馬懿把很多書拿到院子裡曬。曹操的親信一見便知道司馬懿根本就沒病,並把這情況向曹操稟明。無奈之下,司馬懿只好回朝繼續任職。可見,在當時士大夫、讀書人於七夕那天曬書的做法就已經很普及了。

在魏晉時期有這麼一個故事。七月初七讀書人曬書,不讀書的人就曬衣物。有個叫郝隆的人,把上衣解開,光著一個大肚皮躺在太陽底下。有人問他這是做什麼。他說:“我在曬書啊。”

其實這一方面表現出他對禮法時俗的蔑視,另一方面也在誇耀自己有才學,腹中詩書很多。郝隆是西晉時期的一位名士,據說他過目成誦、脫口成章。他在大司馬桓溫手下當了幾年參軍,雖然他有滿腹才學和報國志向,但卻一直得不到重用,於是乾脆辭掉了參軍的職務,回到故鄉隱居去了。

七夕這天不僅曬書,而且還曬衣服,這是從漢代以來就有的風俗。這種風俗流傳到魏晉時期,卻給那時的豪富們製造了誇耀富、鬥富的機會。當時有位名士叫阮咸,他十分看不上豪門貴族的“曬衣”風俗。

有一年的七月初七,阮咸的鄰居抱著幾件衣服來到院子曬衣。這些衣服全是綾羅綢緞剪裁而成,上面花紋十分美觀。但阮咸卻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挑著一件破衣服晃來晃去。有人問他這是在幹什麼。阮咸振振有辭地說:“唉,我也不能免俗,不過是和大家一樣在七夕這天曬衣服罷了!”

從這些歷史故事中我們不難見到古人在七夕這天曬書、曬衣的風俗該是有多麼盛行。除了曬書、曬衣,古人還有很多方式度過七夕佳節。比如用石榴和使君子驅趕蚊蟲、防治瘟疫,在古代也是一項比較重要的節日民俗,不過這種習俗具有一定的地區性,它主要流行於閩南、臺灣地區。

趣話民俗:七夕風俗知多少

與七夕節有關的人物

據說在北宋景佑元年,閩南一帶出現疫情,瘟病橫行。那裡的老百姓因為患上蟲病而四肢無力、面黃肌瘦,每天都有人在痛苦中死去。當時有位名醫叫吳夲,他在七夕那天告訴人們食用石榴、使君子達到治病驅蟲的療效。

這兩樣東西在當時來說還是很容易找到的。很多人服用後確實見到了效果,很快地,大家的身體情況出現了好轉。吳夲也被當地人譽為“大道公”,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感念著他。作為一種節日風俗,七夕這天食用石榴、使君子的習慣一直沿傳到現代。根據《本草綱目》的記載,使君子是一種見效較快的驅蟲藥,它“味甘氣溫,既能殺蟲,又益脾胃,所以能斂虛熱而止瀉痢,為小兒諸病要藥。”而石榴的果實不僅含有豐富的營養,能提神健脾胃,而且果皮中的鹼性物質有驅蟲的效果。

趣話民俗:七夕風俗知多少

在閩南、臺灣的民間傳說裡,七夕這天還是“七孃媽”的生日。這位七孃媽被民間奉為孩子的保護神,她主管著小孩的平安和健康。

七孃媽也叫“七星娘娘”,相傳織女的姐姐十分同情牛郎和織女的遭遇,她就在暗中保護他們的兩個孩子,讓孩子們健康平安地成長。於是民間就把這位七星娘娘視為兒童的保護神。已經做了父母的人,都盼望著能讓七星娘娘保佑自己的孩子平安成長。於是民間就有了“拜契”活動,就是把自己的子女送給七星娘娘當義子、義女。到了七夕這天,來到廟裡供奉的人更是數不勝數。

七夕這天,人們都是成群結隊,帶著供品來到七孃媽的廟裡來上供。除了各種新鮮瓜果、美麗芬芳的鮮花之外,還有胭脂香粉等等。七夕這天,臺灣民間多會舉行一種“成人禮”,參加成人禮的孩子必須年滿十五週歲。由孩子的父母帶著供品來到七孃媽的廟裡來答謝,感謝七孃媽保佑孩子平安長大成人。

在臺灣南部地區的七夕這天,人們要給年滿十六週歲的孩子舉行“十六歲”成人禮。民間有種說法:不滿十六週歲的孩子一直是由天上的神鳥照看長大的,而這隻神鳥則是七孃媽變成的。在一些地方,孩子滿週歲後就由母親或者祖母抱著來到寺廟祭拜。

當然,供品是不能少的。除了平常我們經常看到的供品外,還要帶著雞冠花。千日紅,祈禱七孃媽保佑孩子一生平安。健康。有些特別虔誠的家長還用古銅錢或者鎖牌與紅包、絨線串在一起,掛在孩子的脖子上,要一直戴到十六歲的七夕節這天才可以摘下。有時是在七孃媽的畫像前摘下,並答謝她多年的保佑之恩。看來,七夕節除了乞巧、乞福壽和貴子、乞美滿婚姻之外,還有一層文化內涵,那就是祈請神靈保佑未成年孩子平安健康長大。

趣話民俗:七夕風俗知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