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民俗之中秋节的由来与习惯

趣话民俗之中秋节的由来与习惯

中秋节吃月饼,是大家都知道的风俗。看着桌上那又圆又大的月饼,还没开口送进嘴里,恐怕大家就能想象出它的香甜与可口了。可是,月饼是怎么来的呢?又是谁发明了它呢?这些你可曾想过吗?

据说在我国古代,各朝各代的帝王都要在春季祭日、秋季拜月,这是一种沿袭千年的礼制了。每逢重大传统节日,帝王们还有很多关于祭祀日月星辰的礼制,其实在民间也是如此。每逢八月中秋节,老百姓们也会拜月或祭月,而在皇宫中还会举行宴会,不论是宫廷酒宴还是寻常人家的餐桌上,在农历八月十五日这天必定少不了月饼。

最初,月饼本来是用于祭祀月神的供品,可是并不可能真的有月神下凡到人间来品尝月饼,大家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东西不能就这么随便丢掉吧。于是,人们就把拜月、祭月之后的供品拿来给自家人吃,因为月饼形状正圆,因此也象征着一家人团圆快乐。

趣话民俗之中秋节的由来与习惯

中秋节吃月饼习俗的由来

在唐朝时期,月饼还成为军队祝捷的食物。在唐高祖年间,有位叫李靖的大将带领军队与外敌作战,经过惨烈的战争,终于在八月十五日那天得胜归来。

唐朝时期是一个十分开放的时代,有许多来自异域外邦的商人、读书人云集在唐国都长安,而且有些人在学习了华夏文化之后还留在唐朝做了官。李靖将军打了大胜仗的捷报传到唐高祖李渊那里后,就有一个西域来的人敬献了一个礼盒作为祝捷礼物。

李渊看这个礼盒制作得很是精美,以为里面装的不过是寻常的珠宝玉石,可万没想到这礼盒里放的竟然是圆饼。唐高祖李渊笑着说:“这圆饼寓意很好,现在打了胜仗,将士们也该回家与人家团聚了。”说罢他还随口念了一句诗“应将胡饼邀蟾蜍”,还把这些圆饼分给朝廷忠臣一起品尝。

在南宋时期有个叫吴自牧的人,他有本著作叫《梦梁录》,其中就提到了“月饼”。到了明代,有一本《西湖游览志会》,书中对民间中秋赏月、共吃月饼的风俗有比较详细的描写:“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越是到了后世,月饼的制作也越是精细,品种也越是繁多。在食用月饼的同时,人们通常还会选择一些水果,这些水果的外形也以圆形为主,只为图个“合家团圆”的好意头罢了。

趣话民俗之中秋节的由来与习惯

中秋节吃月饼与朱元璋起义

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还有许多传说,有一个历史故事是这样讲的:

相传在元朝,很多百姓都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各地纷纷起义反抗元朝。朱元璋在积蓄好力量之后,便联合各路人马,准备抗元起义。

可是,当时朝廷早已对民间力量有所防范,派出大量官兵四处搜查,一旦查到有什么人行动可疑马上就会处死。所以,在当时的环境下要想传递消息就变得十分困难了。

唉,如果消息不能传递出去,那可怎么办呢?朱元璋急得团团转,可刘伯温却想出一条计策,他命令手下人把字条藏在饼子里,这么多夹带着字条的饼子又被人四处传送,各路起义军在见到字条后便纷纷响应。起义那天,正是农历八月十五,抗元的旗号刚一打响,各地的义军便纷纷行动,抗元之势如同星火燎原,一发不可收拾。

徐达攻下元朝都城的喜讯很快便传到朱元璋这里,等大家合力推翻元朝统治之后,朱元璋想到马上又要迎来一个中秋节了,想当年还是刘伯温的点子好,把号召起义的字条藏在那圆圆的饼子里,才得意躲过官兵的搜查。朱元璋于是下令把那种圆形的饼子赏赐给群臣,并在八月十五这天大家一同品尝。那饼子如同天上圆月一般,惹人喜欢,同时也寄寓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趣话民俗之中秋节的由来与习惯

中秋节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在中秋节这晚祭祀月神的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早在周代就已经开始有中秋夜祭祀月神的仪式了,对月神的祭祀仪式源自于远古先民对月亮的崇拜,高挂天上的月亮被赋予了人格,成为有情感和觉知的生命体。

在后来,人们又认为月宫里住着神仙,因为月亮象征着阴性,被看作是女性的化身,所以人们便认为月亮上有仙女在,之后,诸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神话故事便产生并流传开来。

最初,能够祭月的只有皇室成员,或者说是帝王才有资格祭祀日月星辰,后来慢慢地,民间也开始有了一些祭月礼俗,这些礼俗不如皇家的礼制那么严格,但是却充满着生活气息和活泼轻松的意味。

在上古时代是没有中秋节的,只有祭祀月亮的节日,可以这样说,现在我们所熟知的中秋节是从远古时期的“祭月节”发展演变而来。最先的祭月节据说是定在了秋分这一天,可先民们发现秋分这天不一定有月亮,也不一定会出现又大又圆的满月。说是祭月,可如果没有月亮,那还祭祀个什么劲儿?好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很是聪慧,发现农历八月十五这天的月亮又大又圆又明亮,好吧,就把祭祀月神的日子定在这一天了。

中秋节成为全国性节日是在唐朝,而且中秋节也有很多不同的名称,比如八月节、团圆节、追月节、拜月节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中秋节祭月拜月的习俗,并不仅仅是汉族才有,很多少数民族也存在祭月、拜月的习俗,并且具有显明的民族特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趣话民俗之中秋节的由来与习惯

中秋节的“偷菜”习俗很有趣

在湖南侗乡,人们在中秋之夜有一种“偷菜”风俗,而且还是偷“月亮菜”,这个有趣的民俗与当地的一则神话传说有关。

相传在古时候,每到中秋夜晚月中的仙女都会下凡来到人间。这些仙女把月宫中的甘露洒在人间的各个角落,所以大家在中秋之夜要一起享用带有甘露的各色蔬菜、水果。所谓的“月亮菜”,就是带有月宫仙女洒下甘露的蔬菜。

可是,田地里的蔬菜水果那么多,你怎么能知道哪一个是“月亮菜”呢?这个很好判断啊,凡是中秋节那天,菜园里的所有蔬菜都是“月亮菜”,过了中秋可就不算了。

侗族姑娘打着小花伞在自己意中人的菜园子里“偷菜”,而且还偷得心安理得,临走时还要高喊一句:“我把你的菜都给摘走了,你要不要来我家品尝一下啊!”

若是哪位姑娘够幸运,摘到一个并蒂的果子或蔬菜,那就表示着她能收获幸福的爱情。所以,女孩子们对那种成双的豆角很喜欢,这种豆角也成了她们“偷菜”的主要目标。

有时候,已婚妇女也会加入到偷菜的队伍之中,她们希望能“偷”到一个看起来很“胖”的瓜,或者一把青翠的毛豆,因为这些都象征着健康可爱的小孩,所以,求子的妇女们在偷这些菜时格外地用心。

除了女性,小伙子们也会加入到“偷月亮菜”的队伍里面,原因很简单,他们也想借助月宫仙女的“法力”获得爱情和幸福。但是,小伙子们偷来的菜绝对不能带回家,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完。说不定一锅菜还没吃完,而东方已经大亮了。

这些有趣的中秋节民俗若是通过文字了解,还只能了解个皮毛,若是能亲身参与其中,你才会发觉这些民俗活动的快乐。

趣话民俗之中秋节的由来与习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