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明月在(從政),曾(怎麼)照彩雲歸

當年明月在(從政),曾(怎麼)照彩雲歸

當年明月

正如唐太宗所說的,"以史為鑑,可以知得失,"歷史正如一位賢明的智者,可以給活在當下的我們以啟迪,讓我們得以跨越時間的侷限性,用昨日之鑑謀今日之事,大大降低我們處理問題時的試錯成本。

同時,歷史讀物歷來也都是在圖書出版業佔據相當分量的,無論雕版活字還是現代印刷時期,歷史都是人們願意在茶餘飯後,街頭巷尾談論的那個。

問:該怎麼表達你很淵博,知識儲備橫貫古今呢? 答:讀史啊

今天呢,我們就來聊聊歷史。

聊聊"當年明月"和他筆下的歷史。

當年明月在(從政),曾(怎麼)照彩雲歸

明史也能很精彩

登科有理由相信,當說到現在的通俗歷史讀物的時候,一定會有小夥伴首推"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的確,作為曾經盛行一時乃至於現在依然影響力不減的優秀歷史讀物,《明朝那些事兒》真正做到了以一種輕快幽默的筆調,用近乎通俗的語言向我們展現了曾經輝煌一時的大明帝國。捧腹大笑是因為它,頭腦風暴是因為它,民族自豪感噴薄而出是因為它,在無數個夜晚熬夜也是因為它。


1.那個人

當年明月,原名石悅,1979年生於宜昌一個普通的幹部家庭,畢業於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律專業。

當年明月在(從政),曾(怎麼)照彩雲歸

石悅

登科讀到過這麼一個關於他故事,講是在他五歲的時候,父親帶他去逛書店,他看到了一套《上下五千年》,特別喜歡,執意要父親買下來不可。父親對這個五歲的小朋友的要求也是有些感到困惑,畢竟在當時月薪30元的那個時期裡,去花五元錢買一套書可不是花五分錢去買一個冰棒那樣無所顧慮。最終在石悅的軟磨硬泡下,父親還是買了下來,從此他捧著讀了一遍又一遍,到小學畢業時,已經是讀了第十二遍了。

當年明月在(從政),曾(怎麼)照彩雲歸

呃......貌似人種不對

可以說,正是在這種濃厚歷史興趣的驅動下,他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白話歷史的創作中去,並由此開創了一種風格迥異的專屬於他的"當年明月"式歷史記錄方法。

2.那本書

《明朝那些事兒》首發於天涯論壇,後轉戰於新浪微博,月點擊量均超百萬。

剛開始是一種類似於無心插柳的心理,在得到了小部分讀者的熱烈反響後,他大受鼓舞,原來自己可以用自己的文字聚集一幫志趣相投,喜歡歷史的讀者朋友。

於是當年明月開始以日更2K字的速度持續更新,隨著更新的不斷進行,他和他的《明朝那些事兒》影響力日益擴大,大有一番掀起新一輪明史熱的勢頭,而後事實證明他也做到了此。

漸漸地,開始有出版社找他商討出版事宜。

當年明月在(從政),曾(怎麼)照彩雲歸

暢銷千萬冊的書

3.鉅變

藉助於《明朝那些事兒》,"當年明月"從一個普通的基層公務員變成了人們眼中的知名網文作家。兩千多萬冊的總銷量,使他連續七次榮登中國作家富豪榜,使他登上央視《對話》節目,使他成為了無數八零後的勵志典範。

當年明月在(從政),曾(怎麼)照彩雲歸

走基層時的石悅(右一)

但自從第七冊完結之後,當年明月就漸漸地在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直至近日網上流出的一份任職報告的出現。

當年明月在(從政),曾(怎麼)照彩雲歸

估計是專心從政了

4.《明朝那些事兒》片段

朱棣和朱允炆是叔侄倆,雖然現在刀兵相見,屬於敵我矛盾,但萬一哪天兩人決定不打了,來一場認親大會,再來個和解,轉化為了人民內部矛盾,那可就大大的不妙了。朱棣沒準還能當個王爺,閒來無事的時候寫本回憶錄,記憶起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人在某場戰役中砍我一刀或者射我一箭,雖然那時朱棣可能仕途上並不得意,但要整個把小兵還是很容易的。

——《離勝利只差一步》

鄭和在之後的五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已經轉變為了和平交流和官方貿易,當然他和他的艦隊在這幾次航程中也幹了一些小事,如下:

調節國家矛盾,維護世界和平(暹羅與蘇門答臘);

收拾攔路打劫,不打招呼的國家(錫蘭山國),把國王抓回中國坐牢(夠狠);

帶其他國家國王到中國觀光(蘇祿國代表團,國王親自帶隊,總計人數三百四十餘人,吃了一個月才回去);

帶回了中國人嚮往幾千年的野獸——麒麟(後來證實是長頸鹿)。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當年明月在(從政),曾(怎麼)照彩雲歸

有沒有,有沒有(期待臉)

(今天我是明礬 登科,

喜歡登科文章的小夥伴別忘了點贊關注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