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補或將完全消失 後票補時代電影市場是低迷or利好?

“票補真的要退出市場了?”近日,一則網傳消息讓網友們的心涼了一截兒。傳聞之下,影院、購票平臺、片方等都在等待政策的那隻靴子落地,具體細則出臺。同時行業面臨著共同的問題:票補一旦失去,對接下去的整體市場而言,是利是弊?


票補或將完全消失 後票補時代電影市場是低迷or利好?


作為“票房”的救命稻草,票補的存在不僅讓線上購票平臺走向主流,更帶動了一批觀影人群走進電影院,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票補”淪落成了讓人“又愛又恨”的角色,不僅無法提供線上購票人群的增量,反而被詬病影響了電影品質的發展,那麼,是時候對票補“亮劍”了嗎?


1

票補時代或將終結?

近日,網傳消息“票補時代或將終結”。據媒體報道,文化部和電影局已下文,將於10月1日開始實行新規。


票補或將完全消失 後票補時代電影市場是低迷or利好?



新規包括:一、停止一切線上票補,包括第三方和影院自有渠道,但不包含影院線下售票;二、第三方線上售票手續費不高於2元(含票務系統),院線/影投不得參與分配;三、未獲得公映許可證的影片將無法開展預售;四、線上售票上對影院的結算週期從今年10月1日開始變成8日內結算,明年十一起要求即時結算。

而多家影院、線上購票平臺都表示已獲知相關信息,但細節方面仍需要以官方發佈為準。


票補或將完全消失 後票補時代電影市場是低迷or利好?



消息一出,市場反映各有不同。對於影迷而言,簡直是要“哭暈在廁所了”,一旦新規落實,意味著9.9元、19.9元的低價電影票沒了,以後看電影又成為一筆不小的娛樂開支。“不想去電影院了,還是等網上的資源出來吧。”不少網友留言,觀影積極性降低,一部分被票補“滋潤”的觀眾或將選擇離開電影院。

實際上,票補受到限制並非第一次,今年春節檔,國家電影局發佈“雙限令”:最低19.9元的限價、票補最高張數不得超過50萬張。出人意料的是,今年的電影票房不降反增,從市場給出的反饋來看,官方有了更多的決心去根治“票補”。

2

票補是票房“救命稻草”?

那麼,票補是如何而來的?

實際上,票補經歷了5年的發展期,最開始“票補”其實是有利於整個市場繁榮發展的。


票補或將完全消失 後票補時代電影市場是低迷or利好?



百度百科上對於“票補”的解釋是:票補是在線下渠道作為唯一售票渠道時,製片方拿出一部分預算來做促銷,目的是在影院上線的前幾天內拉動票房增長。

簡單理解,電影票是有成本價的,大概在35元一張,但很多人卻能買到低價電影票,這其中差價其實是由電影片方或者電商平臺出錢給電影院的,這部分錢就稱之為“票補”。

為什麼有人願意做“賠本買賣”?從電影片方來看,“拍得好不如吆喝得好”是當時的一種市場現狀,因為線上購票比例逐年提高,大部分觀眾走進電影院依靠電商平臺,一旦平臺上放出“低價票”“預售票”,自然可以吸引更多消費者的目光。


票補或將完全消失 後票補時代電影市場是低迷or利好?


短期內,電影片方出的錢都將成為票房的一部分,“票補”對於片方而言,是一種另類的槓桿,在上映前幾天可以大大刺激觀眾觀影興趣,進而撬動市場,贏得更大的票房數字。

與此同時,砸的錢雖然短期內有效,但長遠仍要依靠口碑決勝。畢竟很多人選擇電影,票價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主要看電影票房、口碑排名。


票補或將完全消失 後票補時代電影市場是低迷or利好?



而對於購票平臺來說,票補就像是平臺方的“隱性福利”,沒有票補,就意味著用戶可能流失。畢竟同樣一場電影,消費者更願意用便宜的價格買到電影票。有時候,購票平臺也會直接參與到票房的對賭中,負責發行推廣一些有望爆款的電影作品,在槓桿博弈間,花下去的錢可能還能以幾倍的模式賺回來。比如今年暑期檔的票房冠軍《我不是藥神》,背後就有貓眼的支持。


票補或將完全消失 後票補時代電影市場是低迷or利好?


3

票補讓人“又愛又恨”

在5年前,票補的出現讓線上票務市場贏得了繁榮,讓更多人走進了電影院觀影,進一步釋放了電影市場的人口紅利及票房體量。

但是,隨著市場的發展,線上購票平臺的用戶數量已經趨於飽和,目前已有超過90%觀眾購票是通過線上的方式,換言之,接下去就算票補力度再大,也無法大幅度提高這部分數據了。

由此,票補的歷史使命出現了轉折。


票補或將完全消失 後票補時代電影市場是低迷or利好?



此前的票補大部分是購票平臺與傳統購票模式之間的爭奪,在購票平臺大獲全勝斬獲90%的用戶之後,平臺方格局已定,此時購票平臺自然不願再花大價錢砸在票補上。但此前嚐到了“票補”甜頭的製片方卻在此刻顯得欲罷不能。

在購票平臺出錢的時期,一些優質的電影作品在短期內取得不錯的宣發效果,“加大票補=票房宣發”的想法開始在業內流傳。後來,購票平臺票補力度下降,片方開始自掏腰包。最後,片方成了最大的買單者,購票平臺樂於推廣增加用戶粘性,影院也順勢增加排片。整個體系從一開始的良性變成了惡性,變成了另一種“燒錢大戰”。


票補或將完全消失 後票補時代電影市場是低迷or利好?



“你不掏錢,別人掏錢,市場份額就沒了”。去年國慶檔,甚至流傳出一句話“沒有5000萬票補都上不起國慶檔”。一時間,不管是大小企業,都在“砸錢”拍電影,市場重心偏移,行業陷入“惡性循環”。

在這樣的環境下,票補成為“資本的遊戲”,小體量的公司在“燒錢大戰”中失去了生存的空間。

同樣,經歷了“票補大戰”,電商購票平臺也進入了寡頭之爭,貓眼和淘票票兩家仍在角力。票補產生的影響還未結束,據財報顯示,兩家因票補投入巨大而連年虧損,總額超50億。

4

票補消失

市場或有望迴歸理性

發展到當下,除了觀影者外,電影行業人士無不對票補“又愛又恨”。陣痛許久,如今政策傳來,大家都在等靴子落地的一刻。

票補如果真的消失了,市場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票補或將完全消失 後票補時代電影市場是低迷or利好?



毫無疑問,首先會有一部分觀影人群流失,“暑期檔後,票房低迷,有幾天甚至全國大盤票房不到4000萬,這就意味著,全國也就100多萬人進電影院觀影。”影院工作人員分析,這個數據意味著中國電影市場還遠遠沒有到天花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老百姓沒有養成看電影的消費習慣,在這個節點票補取消了,不利於用戶習慣的養成。

但還有觀點認為,“票補”是甜蜜的毒藥,一些爛片依靠票補堂而皇之收割紅利,如今票補失去了,反而利於提高觀眾品味。觀影行為要付出時間、精力,相比之下,十幾元的票補實在無足輕重。後票補時代,一定會有更多人因為好電影而走進電影院。


票補或將完全消失 後票補時代電影市場是低迷or利好?



其次,電影票房是否會降低?從年初的“雙限令”也可以看到,這個結果並非絕對,關鍵點在於作品質量,而非票補。

對於電影市場而言,失去票補“保護傘”,意味著小體量的影視公司也有望走進電影院,電影排片真正根據觀眾喜好、口碑來選擇,而不是因為誰出的價高,誰就能成為“座上賓”。這讓市場有望迴歸理性,進入公平競爭的環境,電影作品也將更注重品質。


票補或將完全消失 後票補時代電影市場是低迷or利好?



最後,對於購票平臺來說,其實影響不大,因為怕的不是沒有票補,而是你不能票補,對手在票補。如果政策一刀切,對於淘票票、貓眼等一線購票平臺而言,市場份額幾乎不會發生大變化。

票補作為一種網絡營銷的宣傳手段,失去後,一部分票房“水分”會被壓縮,同樣,觀眾在選擇電影的時候,如果購票平臺不能拿出“優惠”,一些傳統的營銷方式或將回歸,如影院會員、優惠券、線下觀影活動等,地推式電影營銷有望再次得到推廣。


票補或將完全消失 後票補時代電影市場是低迷or利好?



後票補時代,低頻次觀影群體流失並不會給整體票房帶來巨大影響,反之,短期的陣痛或許能夠帶來長期的良性發展,不為迎合觀眾拍爛片,百花齊放的市場終將到來。票補失去後,內容為王的時代,電影市場的成績將由明年賀歲檔給出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