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父母們中招沒?用獎勵或強迫孩子吃飯,其實是最失敗的教育

小孩紙不好好吃飯,其實很正常。一邊貪玩、一邊貪寵。

但是家長們看到孩子不好好吃飯是非常頭疼的事。

特別是隔代帶孩子,恨不得把孩子喂得飽飽的,少吃一點就覺著對不住小朋友。這種說白了是一種心理疾病!可能我這麼碼字很多年輕的朋友看不懂,沒經歷過食不果腹的年代是無法明白那種感覺的!一代的積弊其實是社會遺留的問題,但是家長們都沒注意到,越是用獎勵或者是強迫讓孩子吃飯,其實一個是容易讓孩子長胖,一個是容易讓孩子心理存在無挫折感,這對孩子的成長有百害而無一利。

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父母們的每一個動作都會潛意識的植入到孩子心理!

看看父母們中招沒?用獎勵或強迫孩子吃飯,其實是最失敗的教育

小孩子吃飯,獎勵和懲罰其實都沒嗎用!

這裡借一段國外的調查報告:

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兒童健康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跟蹤了來自昆士蘭州的貧困地區的200多位父母親,他們的孩子年齡在2—5歲之間。並向這些人調查了他們與孩子的飲食習慣,以及他們是否擔心孩子的吃飯問題,如何應對孩子偏食。

調查顯示:母親們都十分擔心孩子的飲食行為,會因為孩子吃飯時的哭鬧、發脾氣和嘔吐而痛苦,因而更有可能試圖去獎勵或者強迫孩子進食。父親們也試圖讓孩子吃飯,但初衷與母親們不同,他們並不擔心孩子的挑食問題,更關注的是讓孩子早點結束吃飯行為。

研究發現:不管是出於什麼初衷,父母如果獎勵或是強迫孩子進食,會加劇孩子挑食,增加孩子對不健康食物的偏好,導致體重過度增加。

給孩子更多吃飯選擇?

美國兒科醫生邁克爾格羅索博士對該研究結果表示贊同,他認為:“父母通過獎勵或脅迫來解決孩子吃飯問題,會讓孩子陷入困境。”

心理學家朱迪·馬林諾斯基(Judy Malinowski)認為父母應該瞭解孩子發育的正常規律,非他表示:兒童會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其中一部分涉及不斷變化的口味。他們上週喜歡什麼,本週就可能不喜歡,這可能是因為食物的質地,顏色或氣味。

另外,父母對孩子飲食的憂慮很多集中在他們認為孩子吃的食物太少,而幼兒往往不需要很多食物。大多數孩子會適當地自我調節的食物攝入量,這是不需要父母過度擔心的。

“吃飯問題也是一場權力鬥爭,”格羅索說,“幼兒也有自己個人意願,他們本身可控的少數東西就是自己的飲食,如果父母試圖限制太多,孩子們肯定會有逆反心理。”

兩位專家都表示解決孩子吃飯問題的關鍵是提供更多的吃飯選擇。

格羅索建議只提供健康的食物選擇,因為孩子們自我約束的能力較差,在健康食物和不健康食物之間,孩子們會在胡蘿蔔之前先吃糖果棒。

馬林諾斯基建議讓孩子儘可能做飯。家長可以多嘗試和孩子交流,給孩子選擇的機會,例如“你想要這種食物還是那種食物?”或者“你想要一點點還是很多?”

看看父母們中招沒?用獎勵或強迫孩子吃飯,其實是最失敗的教育

講了很多,總結就是一段話:

孩子餓了會自己吃,渴了會自己喝,照顧適當,讓其適度失寵也是很不錯的教育方式!網友們 說不說麼?

歡迎給我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