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山裡的「馬尚來」 化解糾紛促和諧

近期上映的電影《幸福馬上來》中那個熱心真誠機智的馬尚來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馬尚來經常調解鄰里矛盾,成了鄰里遠近聞名的“調解員”。而在潮安區鳳凰鎮也有這麼一位“馬尚來”,她就是鳳凰司法所所長柯琨琳。

自2008年起擔任鳳凰鎮基層人民調解員,她一干就是10年。10年來,柯琨琳風塵僕僕奔走在街頭巷尾,用真情與汗水化解一個又一個矛盾,平息一場又一場糾紛。今年,她更是獲得了“全國人民調解工作先進個人”的榮譽稱號。

鳳凰山裡的“馬尚來” 化解糾紛促和諧

胸懷法理情

巧為民解“疙瘩”

初見柯琨琳,她極具親和力的外表,爽朗的笑聲,儼然一副“熱心大姐”的模樣。“基層調解工作有時候處理的不僅是家長裡短的小事,也有在一些劍拔弩張的時刻,如何做好調解工作考驗著基層調解員們。”柯琨琳告訴記者,農村的鄰里糾紛需要靈活多變的工作方法去應對,經過多年的實踐,她摸索出了一套“以情以理以法”的調解工作法。

“化解糾紛不能偏聽,要保持公平公正的心態。”柯琨琳說,人民調解員的工作就是要全面瞭解事件過程,先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如不接受,便需要“擺法律”指出雙方的過錯和應承擔的責任,進而妥善化解糾紛。

2016年4月20日,柯琨琳接手一宗安全事故引發的糾紛。發生糾紛的是重慶籍外來務工人員劉某、包工頭陳某與鳳凰鎮村民文某。事情源於劉某為陳某所組建的建築隊工人之一,其為文某建設房屋,工作途中劉某不慎發生意外導致脊椎受傷。但事情發生後,陳某隻支付了八萬多元治療費後,便拒絕支付後續費用,並拖欠劉某兩夫妻兩萬多元工資。文某認為此事與其無關,拒不承擔責任。幾人協商不下,劉某便找柯琨琳幫忙。剛開始調解,柯琨琳首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但陳某、文某一直態度強硬。隨後,她便開始從人情轉向到法律,經過多天的耐心勸說,兩人也瞭解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三方順利達成調解協議。

鳳凰山裡的“馬尚來” 化解糾紛促和諧

“除了胸懷情理法,從事調解工作還需要有耐心和愛心。”柯琨琳常這樣說,設身處地為當事人著想,就能拉近與群眾的距離,也更容易敞開和解的大門。

協調各方力量

實現和諧調解

在調解過程中,除了調解員自身的力量,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也非常重要。“鳳凰鎮地處山區,轄內27個村委會和2個居委會,總人口約4萬人。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民俗文化,各種矛盾糾紛多發,有時甚至會出現過激行為,這時就需要多部門配合,才能有效保障調解工作的順利開展。”柯琨琳表示,涉及到需要政府相關部門配合的,他們都會積極溝通聯繫,尋求部門的協助配合。此外,還可以通過法律服務機構工作人員,積極宣傳法律法規,以教育的方式進行調解,或者動員矛盾雙方所在的村(社區)的基層幹部或雙方“有份量”的關係人參與調解工作,進而利用他們的鄉鄰情誼幫助調解。

通過多方力量的協調配合,柯琨琳調解的每宗糾紛都能在和諧氛圍中得到圓滿解決。截至目前,她共指導、參與調處各類矛盾糾紛600多件,成功制止化解突發性事件、群體性上訪30多宗,避免、挽回經濟損失達450多萬元。

鳳凰山裡的“馬尚來” 化解糾紛促和諧

從事調解工作,不僅不是件易事,而且經常聽人謾罵,甚至遭受到威脅,那麼這樣的付出值得嗎?當記者如此問道時,柯琨琳笑著說,“剛開始,我也有過心情低落的時候。那時每次回家都是‘面烏烏’,父母見了也不好受。但後來我學會了調解自己的心態。而且我認為這是我的本職工作,本身就是值得的。如果因為我的調解,讓矛盾雙方得到一個滿意的結果,還是很有成就感的。”

堅持學習

提高調解能力

鳳凰山裡的“馬尚來” 化解糾紛促和諧

鳳凰山裡的“馬尚來” 化解糾紛促和諧

鳳凰山裡的“馬尚來” 化解糾紛促和諧

 做一名優秀的糾紛調解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僅要用心,還需具備一定的法學和心理學等相關知識及嫻熟的調解技巧。為此,柯琨琳除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認真學習法律知識,還積極向有豐富農村工作經驗的的老同志、老幹部請教取經,學習農村的“鄉規民俗”。通過了解全國各地的調解案例,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調解能力,所學習的筆記塞滿了書櫃。

“不是老百姓愛鬧事,而是他們不懂法。”柯琨琳說,化解矛盾只是“治標”,“治本”關鍵還得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她不僅自己堅持學法,還熱衷於給群眾普法。每次一宗糾紛調解後,她總會當即在現場當起“講師”,給村民講解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其法律素質。

工作期間,她勇於站在矛盾激化的最前沿,在一次又一次用心傾情的調解中,春風化雨般調處了不少糾紛,贏得了糾紛雙方當事人滿意,也先後獲得不少榮譽。問起做好基層人民調解工作的“秘訣”,柯琨琳微微一笑,“熱愛這份工作,並做到‘盡本心’這應該是我的秘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