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感情上渣,但耐不住人家是藝術上大家,爲藝術甘願傾家蕩產

雖然感情上渣,但耐不住人家是藝術上大家,為藝術甘願傾家蕩產

3月4日,中國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徐悲鴻的長孫徐小陽在上海圖書館上圖講座深情回憶自己的祖父徐悲鴻。 

“我的祖父一生節衣縮食,心願是想要成立一個美術館,把所有的收藏全部放在館裡。58年,他把自己的一生給了藝術,留給後人。”中國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徐悲鴻的長孫徐小陽4日在上海圖書館上圖講座深情回憶自己的祖父徐悲鴻。

以畫奔馬享名於世的徐悲鴻,所作國畫彩墨渾成,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被稱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徐悲鴻自幼跟隨父親研習書畫,深受中華傳統文化薰陶;少年時便輾轉多地,雖日子清苦,卻也豐富了他的閱歷,開拓了藝術視野。

在徐小陽看來,祖父徐悲鴻的一生是奔波又勵志的一生。20歲到上海闖蕩時,祖父經歷了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刻,也獲得了人生中最大的機遇,上海是祖父藝術上的一塊“福地”。

1916年,上海哈同花園女主人四處徵稿傳說中的“文字始祖”倉頡的畫像,徐悲鴻花了幾天時間創作了一幅《倉頡半身像》,最終順利入選。走進哈同花園,是徐悲鴻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機會。在這裡,徐悲鴻的作品及藝術理念第一次被社會公眾瞭解和青睞;也是在這裡,徐悲鴻結識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恩師——康有為。在康有為的囑託下,徐悲鴻以改良中國畫為己任,後又出國留學研習西方美術技法,確定了自己美術上“寫實風格”的藝術思想。

在國外學有所成後,徐悲鴻在投身美術教育事業的同時,還有感於民族危亡的國內形勢,輾轉各界以行動支持民族抗戰。1941年,徐悲鴻由印度回國,途徑吉隆坡等地時舉辦畫展,並將幾年來賣畫所得近10萬元美金全數捐出用於抗戰救災。著名的《奔馬圖》便是徐悲鴻在1941年所畫,畫幅右側有題詞“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長沙會戰,憂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結果之。企予望之。”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病逝。按照徐悲鴻的願望,夫人廖靜文將其作品1200餘件,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餘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餘件,全數捐獻給國家。

“祖父一輩子所有的錢都花在收藏上了,最後傾家裸捐,把家裡的四合院也捐了。”徐小陽說,“祖父真正的藝術成就都放在了紀念館裡,他把自己的一生給了藝術,留給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