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校生自述:如何度过转入国际学校后一开始的“阵痛期”?

转学在当下是再普遍不过的现象了。然而,在离开熟悉的环境时,许多孩子们都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焦虑。

尤其是从公立学校转入国际学校的孩子,因为环境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一开始多少有些无所适从。前不久,菁kids特别就“从公立学校转入国际学校后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方式”这个主题而举办了一场线上沙龙,今天,菁kids再一次邀请到拥有同样经历的Allen同学,来分享他当时转校后的心路历程,或许我们能从中有所借鉴。

本文作者Allen,6年级时从公立学校转入国际学校,现在已经顺利毕业,并考入波士顿学院,攻读心理学。

文|王浩 编|曹新星 图|Adobe.com

2010年夏天,我从本地小学转到了北京京西学校。

一下子面对如此多的新面孔——又都是说英文的,我最初的兴奋感顿时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便是源源不尽的自我怀疑:如果我英文说得不好被他们取笑怎么办?如果这里与之前的学校不同,我适应不了怎么办?最重要的,如果我交不到朋友怎么办?

……

一种焦虑的情绪由此而生。

因此,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我都没怎么说话。即使说了,也只和那些会说中文的同学们交流,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避免被同学取笑。

这样将近半年后,我终于发觉:其实许多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这里的同学们也没有我想得那么可怕。

作为一名新生,害羞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这个道理同学们也都懂。

像我一样,这里的同学大部分都是因父母工作关系而来到中国的。因此,他们自然也明白转学后一开始的“阵痛期”。我个人认为,国际学校与本地学校最大的差异在于它们对成绩的重视上。

我并不是在说国际学校的学生都只会疯玩——毕竟在这里疯玩未免太贵了些——而是说,这里的学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也没有因为成绩而不去拓展自己的兴趣与展示自己的热情。

因此,当一个习惯了“成绩第一”的本地学生来到这种环境之后,必然会有一种不适应感,甚至是自卑感。然而,只要你展示出自己的性格与兴趣,你不仅能很快地交到聊得来的伙伴,同学们也会很快地接纳你。

相反地,如果你所展示出的形象是一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同学们便会“知趣”地不再与你打交道。

以我为例,当我的同学们发现了我对篮球和电子游戏的喜爱后(毕竟我当时才六年级),我们之间便有了可以聊的话题。而同学们对我的友好又进一步让我放松了心态,从而“解放”了我那还算幽默的一面。

这股良性循环帮助我和同学们打成了一片,适应了新的环境。

总而言之,我想对那些还在对转学感到焦虑的同学们说:我以前也和你们现在一样,也曾感到孤单与无助。但是,人是要学会适应环境的。与其一味地感叹过去的美好,不如调整好心态,活在当下。雨过了总会天晴。

转校生自述:如何度过转入国际学校后一开始的“阵痛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