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校生自述:如何度過轉入國際學校後一開始的「陣痛期」?

轉學在當下是再普遍不過的現象了。然而,在離開熟悉的環境時,許多孩子們都表現出了某種程度的焦慮。

尤其是從公立學校轉入國際學校的孩子,因為環境和學習方式的改變,一開始多少有些無所適從。前不久,菁kids特別就“從公立學校轉入國際學校後可能產生的心理問題及應對方式”這個主題而舉辦了一場線上沙龍,今天,菁kids再一次邀請到擁有同樣經歷的Allen同學,來分享他當時轉校後的心路歷程,或許我們能從中有所借鑑。

本文作者Allen,6年級時從公立學校轉入國際學校,現在已經順利畢業,並考入波士頓學院,攻讀心理學。

文|王浩 編|曹新星 圖|Adobe.com

2010年夏天,我從本地小學轉到了北京京西學校。

一下子面對如此多的新面孔——又都是說英文的,我最初的興奮感頓時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便是源源不盡的自我懷疑:如果我英文說得不好被他們取笑怎麼辦?如果這裡與之前的學校不同,我適應不了怎麼辦?最重要的,如果我交不到朋友怎麼辦?

……

一種焦慮的情緒由此而生。

因此,在最開始的一段時間,我都沒怎麼說話。即使說了,也只和那些會說中文的同學們交流,希望能通過這種方式避免被同學取笑。

這樣將近半年後,我終於發覺:其實許多事情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複雜,這裡的同學們也沒有我想得那麼可怕。

作為一名新生,害羞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這個道理同學們也都懂。

像我一樣,這裡的同學大部分都是因父母工作關係而來到中國的。因此,他們自然也明白轉學後一開始的“陣痛期”。我個人認為,國際學校與本地學校最大的差異在於它們對成績的重視上。

我並不是在說國際學校的學生都只會瘋玩——畢竟在這裡瘋玩未免太貴了些——而是說,這裡的學生在努力學習的同時,也沒有因為成績而不去拓展自己的興趣與展示自己的熱情。

因此,當一個習慣了“成績第一”的本地學生來到這種環境之後,必然會有一種不適應感,甚至是自卑感。然而,只要你展示出自己的性格與興趣,你不僅能很快地交到聊得來的夥伴,同學們也會很快地接納你。

相反地,如果你所展示出的形象是一個“只會讀書的書呆子”,同學們便會“知趣”地不再與你打交道。

以我為例,當我的同學們發現了我對籃球和電子遊戲的喜愛後(畢竟我當時才六年級),我們之間便有了可以聊的話題。而同學們對我的友好又進一步讓我放鬆了心態,從而“解放”了我那還算幽默的一面。

這股良性循環幫助我和同學們打成了一片,適應了新的環境。

總而言之,我想對那些還在對轉學感到焦慮的同學們說:我以前也和你們現在一樣,也曾感到孤單與無助。但是,人是要學會適應環境的。與其一味地感嘆過去的美好,不如調整好心態,活在當下。雨過了總會天晴。

轉校生自述:如何度過轉入國際學校後一開始的“陣痛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