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城人的民众特点

我们已经在初中就知道,一个民族形成需要具备一些特点,共同的地域语言心理和文化四大基本要素。当前我们中国已经融合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基本上融合成一个整体具备同一民族的特性,但不是一个民族,是民族集合体,但同样能够看成一个民族。这一点在初中教学时相当晦涩和深奥,因为这点我们成人都理解有难度,但我们还得学习这点。这个特殊的民族共同体符合同一的语言地域心理和文化这几大要素的同一。比如语言普通话文字,心理是中国人道德信仰,文化共同的五千年民族自豪,地域是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度。所以中国之所以五千年大一统持续推进是因为民族融合向着一统从未停止过。

那么我们把目光向前推进到春秋战国时,那时中国虽然也是中国,但人们并没有民族的概念,但是中国人种族概念早就有了,甚至全体中国人是一个祖先的认识就开始了,这就是炎黄子孙,这比起民族概念其实更具有大的凝聚力量。但是人们语言并不同,地域也没有当前的那么紧藕合,那是甚至中国直接以国与国的同等地位,由于国以上还有更大的共同领导,甚至不同于今天国家的概念,但那时不分地域一个县域的地方就可以分封一个候国。所以那时侯国虽小但独立权力不小。

一个县域人民的共同性从那时就可以先到历史源头,后来这些共同性不断被国家统一在统一夹裹,慢慢的形成后来的地方方言和地域特色。我们在以前的文章曾经说过阜城县起源于四大候国,这些候国大部分是秦汉以后,同时古城做为最早的县治中心,是赵简子在战国时期想恢复祖辈辉煌的实验地。四大候国最后影响最大的是弓高候国。也就是说弓高候国和古城对阜城县的县域民族共同心理有些奠基的历史基础。

我们在分析弓高候国的奠基人韩王信和韩退档两代候国奠基人的心理特点和秉性上也做过研究,历史不断在历史上湮灭,韩王信虽然被刘邦逼上叛国绝路,但其子韩退档纠正了他爹的几乎所有的错误,回归了大汉,同时我们联系赵简子在阜城建城立县的地位的初衷我们就可以抽象出阜城人早起先祖就把这种被君有负但不负君王,恢复祖先荣耀的特点总结出来,那么阜城人就是在忠诚勤劳和顽强克服困难认祖归宗这些特性上开始了一代一代的传承。不管如何传宗接代这些基本特点以文化的形式或者基因传下了下来,随着几千年的传承更丰富的阜城人心理秉性也有但基本的不会变。比如耿直,守本分,有人说这是全体中国人的特点,但是这些对于县域阜城来说有着更具体的历史沉淀。


阜城人的民众特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