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才子李调元说,天下名酒皆尝尽,却爱绵竹大曲醇

大才子李调元说,天下名酒皆尝尽,却爱绵竹大曲醇

西汉惠帝二年有临邛道士韩稚善黄白术。他游于蜀中,一日对其临邛弟子严子晞曰:“西蜀绵竹大山乃修道成仙之地,汝可去绵竹武都山卜宅修道,他日你家将有大德之士降生。”严子晞遵师言,举家卜宅于绵竹武都山阴,兴建山庄,庄成于汉武帝后元元年(公元前89年),庄成时严君平降生。

及长,君平从父学道读易,并卖卜于成都、广汉等地。日得百钱即闭肆下帘而注《老子》,著书十余万言。严君平与扬雄善,扬雄少时曾从君平学,扬雄入仕汉成帝后,曾数次向汉成帝和友人称赞君平的高深学识及高尚道德,于是严君平之名播于朝野。

大才子李调元说,天下名酒皆尝尽,却爱绵竹大曲醇

图注:酒

严君平不但是一代易学大师,还继承了其父严子晞的酿酒技术。平时君平教其弟子在庄中用白曲白粮酿蜜酒,还用黄曲黄粮酿白酒。君平曾在庄中先后掘井三口(硫磺、菖蒲、通天)汲地下泉水命弟子酿酒。

一日,君平去绵竹西北大山采药炼丹,偶遇一道人自称韩君。道人问君平曰:“汝不在武都山学道读易,来此为何耶!”

君平曰:“来此采药炼丹求长生耳!”

道人曰:“人可长寿,弗能长生。”

君平问道人曰:“何能长寿?”

道人曰:“掘佳泉酿美酒,可抗病延年,故能使人长寿。”

君平追问道人曰:“佳泉存何处乎?”

道人曰:“天上七星绕白斗,城东一里七颗星,觅得七星所在地,七星攀月佳泉生。”说完道人拂袖而去。

君平回庄后,不久带弟子去绵竹城东一里寻得七个农夫种菜用水的泉凼,把七个泉凼连成形看,恰似天上北斗七星(即大熊星座)。君平学易知天文,君平从七星的第六颗星和第七颗星的直线距离再从第七星直线向外三倍于前二星的距离终点就是北极星所在处,也就是君平所觅的佳泉所在处(至今月波井附近菜蔬队的农民尚讲七星攀月的故事)。

大才子李调元说,天下名酒皆尝尽,却爱绵竹大曲醇

图注:酒

君平带弟子卜宅城东一里,命弟子掘井取水,取得佳泉水,酿造蜜酒和白酒。井水在月光照射下,月影下映井水中,水波荡漾掩映,故称此井为月波井。据说取月波井水不但能酿出美妙可口的玉液美酒,而且常饮此井水还可以防病延年。君平卜宅于城东一里,常用月波井水酿酒,同时也取月波井水饮用而寿高九十。

东晋时,武都山君平庄道人曾带庄内所产之酒去浙江会稽山阴(即绍兴县),求当时大书法家王羲之为君平庄题词。王羲之慕君平的道德和文章特为来求书道人书写“武都山君平庄”六个大字。道人曾以蜜酒白酒谢王羲之,据说王羲之饮酒后赞曰:“蜀地绵竹武都山所产之酒真天下美酒也。”后来王羲之又派人来绵竹学酿造蜜酒的技术,因此蜜酒酿造技术在浙江山阴保存至清初,从此山阴蜜酒名播江浙一带,到了清末已成为全国驰名的绍兴名酒。

大才子李调元说,天下名酒皆尝尽,却爱绵竹大曲醇

图注:酿酒

梁大清年间(公元547-550年),晋熙郡(即唐初绵竹县)武都山建修净惠寺。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69年)夏,唐初著名文学家王勃因故客居西蜀剑南道。当时王勃年仅二十岁,曾由彭州游学绵竹武都山麓君平庄,庄内道人也曾以蜜酒接待王勃。净惠寺僧人得知后,特请王勃给该寺七佛堂一僧舍撰文和铭以记之。这篇著名的文和铭,至今尚刻石碑留藏在武都镇吉祥寺内,即《净惠寺碑铭》。

唐朝玄宗时,大诗人李白在二十岁后曾常来绵竹游学,每次来绵竹他都要在武都山君平庄留住几日,同道人论道学仙。道人也常以庄内蜜酒和白酒接待李白,这对李白后来过着酒仙的生活影响很大,特别是李白在酒后吟出很多美好的诗篇,故有“李白斗酒诗百篇”之誉。

天宝六年,24岁的李白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玄宗诏征赴长安,供奉翰林院草拟诏书和文诰。李白在翰林院时也常饮酒,有时李白也把绵竹君平庄所产之酒献给玄宗。

玄宗饮酒后,感到李白所献酒比宫廷内原有的御酒都好。

大才子李调元说,天下名酒皆尝尽,却爱绵竹大曲醇

图注:古代酿酒工艺

一日玄宗问李白曰:“卿所献酒来自何处?”李白向玄宗奏曰:“臣所献酒,皆臣家乡剑南道绵竹县君平庄所造”。从此唐宫廷用酒多来自剑南道绵竹县。玄宗以李白所献酒来自蜀地剑南道绵竹县,特赐名蜀地绵竹所产的酒为“剑南烧春”。后来唐人写《国史补》时也把剑南烧春列为唐代名酒之一。

李白在朝供职三年,看到唐玄宗不过把自己看作歌颂升平、书写词章的御用文人,原有“奋起智力,愿为辅弼”的愿望得不到实现。李白在长安度过三年狂歌痛饮的生活之后,自动要求出京,被玄宗“赐金放还”。李白离长安以后,继续漫游,到了洛阳时见到另一大诗人杜甫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并同游开封,又遇另一诗人高适,三人再次同游梁园、济南等地。在同游中李白也用绵竹酒招待杜甫和高适。在这段时间里李白也常想起在绵竹武都山君平庄饮酒论道的情景,特写诗一首怀念严君平,诗曰:“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观变穷太易,探元化群生。寂寞缀道论,空廉闭幽情。驺虞不虚来,鸑鷟有时鸣。安知天汉上,白日悬高名。海客去已久,谁人测沈冥。”

大才子李调元说,天下名酒皆尝尽,却爱绵竹大曲醇

图注:李白醉酒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8年),杜甫由长安出发避难于成都。途中杜甫想起了他在洛阳会见诗友李白,曾向他介绍蜀地绵竹武都山君平庄的情况,他就便来绵竹武都山会君平庄道人于庄内。道人以庄内所酿蜜酒和白酒招待杜甫。

杜甫见君平庄果然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特别是他看到君平庄内到处种有高大奇特的“绵竹”,苍翠十分爱人。杜甫到成都后在友人王五司马弟的资助下于城西浣花溪建一草堂居住。并向友人韦续,求“绵竹”移栽草堂内。杜甫不但热爱“绵竹”,他还写诗歌颂绵竹。诗曰:“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杜甫先后在成都留住五六年,也曾托人去绵竹君平庄取酒回草堂。

大才子李调元说,天下名酒皆尝尽,却爱绵竹大曲醇

图注:杜甫草堂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辙弟兄也先后游学绵竹武都山君平庄,他们都与武都山君平庄道人杨世昌相交善,常以诗书画相切磋。道人杨世昌除用庄中蜜酒白酒接待苏轼、苏辙弟兄外,并把酿造蜜酒的技术传于苏氏弟兄。

苏轼特别喜爱蜜酒,曾作蜜酒歌以赠友人杨世昌。其歌曰:“珍珠为浆玉为醴,六月田夫汗流沘。不知春瓮自生香,蜂为耕耘花作米。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拔。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醍醐清。君不见南国采蜂蜂似雨,天教蜜酒醉先生。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世间万事真悠悠,蜂蜜大胜监河侯。”

苏轼弟苏辙在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谪居筠州,曾作家酿并诗赞蜜酒,诗曰:“床头酿酒一年余,气味全知卓氏炉。送与幽人试尝看,不应只是百花须。”

大才子李调元说,天下名酒皆尝尽,却爱绵竹大曲醇

图注:苏轼饮酒

到了元代,君平庄已不复存在,白酒和蜜酒酿造技术也流传民间,白酒和蜜酒从此以私家开作坊酿造,由坐商出售。

清朝乾隆时期,翰林院庶吉士李调元是绵竹邻县罗江人,他也曾把绵竹酒带到北京去。据说和珅最喜欢绵竹大曲,经常求李调元送给他。李调元看不起和珅的为人,不愿意把绵竹产的大曲酒给他,因而得罪了和珅,和珅就李调元反对考试作弊指使其下属谎报国库金银被盗案来诬陷李调元,终于使李调元被贬回家。

李调元回家后,他在所著《函海》一书中称绵竹大曲为“绵竹清露大曲酒”,又云:“绵竹大曲夏消暑,冬御寒,能止呕泻除湿及山岚瘴气”,并写诗赞曰:“天下名酒皆尝尽,却爱绵竹大曲醇。”李调元在他的《童山诗集》描绘他自己饮绵竹大曲酒时的情景,诗曰:“不复序齿竟就座,转瞬瓶罄空壶觞。枯肠得酒高兴发,亦自起舞如巫娘。群儿拍手父老笑,此翁无奈今之狂。”

大才子李调元说,天下名酒皆尝尽,却爱绵竹大曲醇

图注:酒

清嘉道时期,绵竹有诗人李芳谷先生曾写诗赞誉绵竹大曲酒的质量,诗曰:“帘标绵竹号,水酿墨池良。御麦名原贵,成都味不香。备仪称土物,却病比参强。户独渐余小,三焦未敢尝”。又赞曰:“出山更比在山好,越境风吹扑鼻香”。( 邓昌元/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