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冊四十六年前的商品目錄

作者 孟春明

北京法雅體育的老總尹阿奇先生是我的朋友。乍一看老尹的名字頗似江浙一帶出生的人,其實,他是正兒八經的老北京,在商場摸爬滾打了幾十年,從普通店員,一步步成為大型商場的老總,現而今又在體育用品行業混得風生水起,在京城的老商業圈裡名頭不小。主業之餘,他最大的愛好就是收藏,家裡到處是他四下裡尋摸來的寶貝,只要說起自己的藏品,他那雙不大的眼睛裡就會放光。前不久,幾個朋友小酌,酒酣耳熱之餘去他家品茶閒聊,阿奇兄帶著炫耀與自豪,又一次展示了他收藏的部分古舊書刊,其中一本一九七二年八月印製的北京友誼商店食品部商品目錄吸引了我的目光。便借來仔細閱讀,不知不覺,發現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東西,也勾起許多回憶——

一冊四十六年前的商品目錄

這本小冊子為油印,十六開橫向裝訂,封面紅色的美術字“北京友誼商店”由左向右微微上斜,背景是藍色的友誼商店外景,雅緻中帶著活潑,底部是紅色小字的地址電話,店名為中英文雙語,體現出當時這家商店的特殊地位。從這個封面設計可以看出,友誼商店的美工應該功力匪淺。

扉頁只有三行字,第一行“外賓大樓食品部經營商品目錄”點名內容屬性。再一行是印製機構:北京食品供應處。最後一行是印製時間:一九七二年八月。

一冊四十六年前的商品目錄

小冊子的第一頁是“說明”,全文不長,我做一次文抄公,原文抄錄:“根據上級指示,新建外賓大樓確定在國慶節前開始營業。並根據三部通知精神,做到商品豐滿,顯示出我國工農業生產的大好形勢,大體上做到外地有的商品,外賓在北京基本上也能買到。因此,在組織貨源上得到了各兄弟單位和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持再此特表示感謝!

外賓大樓經營食品分為二十個大類,計1214個品種。還有尚待解決的出口商品數十種,還煩請有關方面協助解決。

由於我們籌備這樣大型的商店還是第一次,沒有經驗。又加上時間倉促。所以在商品齊全豐滿等問題上距三部通知要求還有很大差距。請首長和有關方面批評指示。”

這個說明言簡意賅,並沒有用當時流行的那些政治口號穿靴戴帽,也沒有什麼過分的客套自謙,比今天許多說明文還要清爽。由於時間久遠,加之過去不重視資料的留存,儘管我也找過現在的友誼商店負責人,去過依舊慘淡經營、苟延殘喘的友誼商店與店員聊天,力圖瞭解更多,但是更多的信息也很難查證了,僅就現有資料,做幾點補充說明,以圖管中窺豹吧。

一冊四十六年前的商品目錄

北京友誼商店的前身是赫赫有名的“34號供應部”,1956年6月1日正式開業,是北京食品供應處的對外名稱,這個正處級單位十分神秘,因為它的服務對象是中央領導和外賓,同時還承擔著為重要會議提供食品的任務,也就是人們常說並且被詬病的“特供”,它位於王府井東華門大街,門口只標示著“三十四號供應部”幾個字,裡邊不是什麼人都可以隨便進的。

一冊四十六年前的商品目錄

北京友誼商店

此後的1964年,為外國人提供商品的職能分離出來,成立了友誼商店,這是當時國內第一家專門為常駐外賓、來華旅遊團隊提供服務的大型涉外商店。1972年遷入建國門外大街北側的現址,當年國慶節開業。瞭解了友誼商店的沿革,便解釋清楚了為什麼友誼商店的目錄由食品供應處撰寫提交、具體開業時間地點等等疑點。說明裡還兩次提及“三部”,多方查找沒有結果,我分析,可能是當時主管外事、商業的國務院三個部委的簡稱,為什麼一個商店賣什麼會驚動那麼大的衙門?理由很簡單,外事無小事嘛。而目錄之所以把友誼商店叫做外賓大樓,可能也是因為其服務對象以外國人為主的緣故。

一冊四十六年前的商品目錄

目錄正文共41頁,單面印刷。分成糕點麵包餅乾類、酒類、茶葉類、肉類、水產類、鮮菜類等二十個品類,每一類裡包含著若干商品。這1214種商品都是當時的全國各地的名優產品,標明瞭原產地或者品名規格,可惜,沒有價格,無法做進一步比較。比如,第一種糕點麵包餅乾類一共有121種商品,只有七種是上海出產,其餘都是北京所生產,這可能是因為此類商品不易長途運輸,加上北京產品品質有保證的緣故。同時,友誼商店還有當時唯一的對外營業的麵包房,許多面點可以自行製作。而糖果、糖類249種裡,絕大部分產自京滬兩地,只有糖精和白砂糖、紅糖產地是天津、東北和內蒙,說明當時京滬兩地一北一南,是輕工業兩大生產基地。我在酒類裡除了發現諸如茅臺、五糧液、汾酒等名酒以外,還看到當年國內居然還生產洋酒,北京產威士忌、羅姆酒、俄斯克,山東、東北的白蘭地,赫然在列,不知道味道如何。最不可思議的是這個目錄裡的牛羊肉類裡,居然有20至40斤重的活綿羊、活山羊,不知道什麼人會買,買了又會幹什麼用,莫非是有的老外有什麼特殊要求?

一冊四十六年前的商品目錄

食品部只是友誼商店的一個組成部分,除此以外,還有許多其他商品部出售各種緊俏物品。僅就這個部門而言,1972年,正值文革中後期,市場蕭條,生產低下,物品稀缺,物流艱難,操辦起這樣規模的商場的確非同小可,擱在今天,一共一千二百多種商品不算什麼,任何一家大型超市的商品種類都不知比它要多多少倍,在那個一切生活必需品都憑票供應的年月,這裡簡直就是購物天堂,更顯得它鶴立雞群。在當時那個物質緊缺的年代,能夠到友誼商店買東西的除了外國人以外就是一些海員、僑眷能出入其間,所需貨幣也非外匯券莫屬。友誼商店成了京城一處充滿神秘色彩的購物所在。開業之初,食品部出售的商品都是國產優質品,慢慢地,一些國外的食品菸酒等等也進入了它的櫃檯。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友誼商店的大門才對普通百姓敞開,而此時,友誼商店也開始失去了它固有的壟斷地位,原因很簡單,改革開放,物質豐富。1995年國家正式取消了外匯券,友誼商店從此末路窮途,門可羅雀,雖然至今依然營業,可是店員比顧客多,無人問津的商品蒙著塵土,這一切,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什麼。

而今,友誼商店門前每天都會有無數人經過,年紀大的人或許還會偶爾想到什麼,年輕人對它基本無感,如果不是偶然見到這本小冊子,我也根本想不起在幾十年前,曾經有這麼一家輝煌又神秘的商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