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黑龍江,遼寧,曾經的東北多牛逼!未來的道路在哪裡?

東北三省,從鴉片戰爭之後,一直都沒有離開人們的視線。在日俄戰爭中,它成了日本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爭奪滿洲和朝鮮控制權的戰場,最後俄羅斯在這片土地上修了一條鐵路。在民國軍閥混戰中,它是東北王張作霖的根據地。曾經的東北,是中國的經濟支柱,在日本投降的1945年,全中國工業總產值中,東北佔85%,臺灣佔10%,中國的其餘部分(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武漢南京重慶等等所有地方)全部加起來卻只佔5%。曾經的東北,是全國人民都向往的地方,1936年,人口從3097萬,到1941年,人口到達4229萬,這就是闖關東!和我們現在大多數人願意到經濟發達的北上廣深是一個性質。

吉林,黑龍江,遼寧,曾經的東北多牛逼!未來的道路在哪裡?

到1945年,東北工業規模超過日本本土,雄踞亞洲第一。

然而,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南方民營企業的崛起,東北衰落之象就立即暴露了。當年與華盛頓媲美的長春,當年與巴黎稱為姐妹城的哈爾濱,世界聞名的工業地帶東方魯爾瀋陽,以及完全由德國規劃設計的大連,均在幾十年後的今天,淪落為國內二三線城市。

吉林,黑龍江,遼寧,曾經的東北多牛逼!未來的道路在哪裡?

現在提起東北,往往令人想到破敗的重工業,成群的下崗工人。經濟體制的僵化,形成了觀念的保守,共同導致了目前東北的困局。

吉林,黑龍江,遼寧,曾經的東北多牛逼!未來的道路在哪裡?

至今,東北的氣氛依然是計劃經濟籠罩。典型就是國有企業佔比高。東北地區國企資產佔比超過50%,而其他地區平均僅為38%。國企的低效和高虧損率並不鮮見,但在東北地區尤其嚴重。該地區2014年的國企虧損率達32.4%,而其他地區國企的虧損率為26.2%

吉林,黑龍江,遼寧,曾經的東北多牛逼!未來的道路在哪裡?

現在,東北的年輕人都沒有意願留在自己的家鄉,其原因還是本地的體制僵化,市場經濟落後,這樣肯定留不住人才,從而進入了惡性循環!雖然中央多次出臺政策,目的在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計劃,政府也為此拿出大量資金進行輸血。但是其效果如何,可見一斑。

今後的東北發展,又該何去何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