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有一種選擇叫做,俞飛鴻


女人,有一種選擇叫做,俞飛鴻


女人,有一種選擇叫做,俞飛鴻


圖片來自:《喜福會》


俞飛鴻最近被挖出2016年的節目言談,被刷屏,也被各類解讀刷屏。

這次她被稱作“老男人”的照妖鏡,誰照誰醜。

先不提事情原委或俞飛鴻表達了什麼樣的觀點。而相似標題和噱頭,甚至相同的內容,早在17年媒體討論《十三邀》採訪時就有了。

女人,有一種選擇叫做,俞飛鴻


這一次被挖的是《鏘鏘三人行》的節目,男人是竇文濤和馮唐。竇文濤請來兩位好友,可是馮唐和俞飛鴻並不熟悉,回看可用尷尬形容。

節目不到25分鐘,在開場的3分鐘內:

竇文濤從一開始引入話題的玩笑來自網友,網友拿魯豫是正房而用“小三”形容俞飛鴻。

她一笑而過。

後來他講到俞飛鴻像人生導師一樣開導失戀時候的他時,馮唐隨口補了一句:“你拿俞老師當備胎。”

竇文濤習慣性不接話,俞飛鴻假裝或者真的沒有聽到。這可能只能證明,在節目上他們不能好好說話。

最讓我想聊這件事的原因主要如下:

1. 俞飛鴻很美!

每次看到俞飛鴻的消息會刻意的多留意一些,除了單純對顏值高的愛慕外,她有一股“獨特的平凡”,沒有非凡的生活故事,沒有刻意的人設賣點。

女人,有一種選擇叫做,俞飛鴻


2. 原生家庭對獨立人格的影響。

沒有人是天生獨立的。

從2014年前後開始,俞飛鴻參加活動時,年齡、婚姻狀況是被問到太多次的問題。這是“中國女人”過了一定年齡最容易被問到的事情。隨後,便是網友用“凍齡女神”、“不老女神”甚至“美的高級”來形容她。

她的家人為什麼沒有反對她的選擇。這幾乎沒有人談論。

沒有人在意一個原生家庭對性格形成的影響,每次都會有人重複的一直問:“家裡人不會催你嗎?”

3. 幹嘛每次提到獨立女性,一定要和男人類比。

這就好像沒有壞男人的烘托,找不到一個好女人。

本身社會環境還是男人具有話語權的現在,媒體這樣的類比有吸引更多男性關注此類話題的嫌疑,比如我就關注了。

更深一層,我認為女性的認可也需要通過巾幗英雄似的“誰說女子不如男”氣概來讓個人情緒更加飽滿。

女人,有一種選擇叫做,俞飛鴻


早在1993年的電影《喜福會》中,俞飛鴻已經被動體驗“獨立女性”的身份。

為什麼是被動?作為20歲的北電錶演系大三學生,參演一部講述中國女人命運的電影。難免有對人物理解和詮釋不到的細節。俞飛鴻坦白《喜福會》裡,她還是很青澀的表演。

總愛提到“主動”和“被動”這件事情。我覺得獨立的一部分,就是主動選擇後的主動承擔責任吧。

女人,有一種選擇叫做,俞飛鴻


《喜福會》小說封面


《喜福會》是華裔作家譚恩美,根據自己外婆和母親的經歷寫成的小說。89年出版,成為佔據美國暢銷書排行榜9個月的小說,93年由華裔導演王穎改編為電影上映。

《喜福會》引起海內外關注時,一些中國媒體批評它為“落後的”、“臆想”的討好外國人的中國符號電影,這一點見仁見智。

個人覺得電影《喜福會》中確實有很多中國符號化的展示,讓影片稍顯平庸。但作為華語電影中為數不多具有現實意義的角度看,它是一部可以留存的“中國電影”。上映至今片中“說盡了中國女人”的符號還時常被提起,成為經典的女性文本。

電影圍繞三代中國女人、十二位女性的故事展開。第一代女性不同的境遇,重繪中國近代女性的變遷。第二代女性她們為了“獨立”、“自由”紛紛來到美國。

但在這裡,被夾中間的第二代女性,她們面對的不僅僅是東西方的差異,還有在不同文化中與子女的關係。

女人,有一種選擇叫做,俞飛鴻


我們來了解下這四位第二代母親的故事:

1. “我對你沒有期許,只有期盼,期盼你擁有更好的”

蘇,抗戰時期被迫遺棄過一對雙胞胎,到美國後再婚,生下女兒君。

女人,有一種選擇叫做,俞飛鴻


被蘇遺棄的雙胞胎


她將所有的希望放在君身上,希望把她塑造成一個有別於自己,能被美國社會接受的高雅女性。

2. “他只會將你視為理所當然”

安美,年幼失去了父親,她的母親因為被富人凌辱,長輩不管怎麼解釋也不能容忍寡婦沒了貞節牌坊,被驅趕出家門,成為大家庭中的四姨太,但因為忍受屈辱的積壓,最終自殺。

女人,有一種選擇叫做,俞飛鴻


安美和她的母親


這時安美才慢慢體會到母親教給她的要珍惜自己,尊重自我。

她對自己的女兒說“珍惜自己才會被人珍惜”。

3. “你不知道你對我有多大的主宰力量”

林多,年少時被迫給別人當童養媳,通過迷信裝瘋逃走。

女人,有一種選擇叫做,俞飛鴻


童養媳林多


這一切造就了她精明強勢的性格,想要主宰女兒的一切,總愛diss女兒的選擇。

她的個性最趨近現代社會流行的獨立女性,這樣的個性讓女兒活在她的陰影中,做什麼都無法獲得她的認可。

4. “除非他給你要的愛和尊重,否則離開他”

鶯鶯,和上面三位母親不同,其他三位都是家庭安排的婚姻,很多時候我們把家庭悲劇的原因怪罪在“婚姻、戀愛不自由”上,可事實上,並不會因為“自由”了就那麼輕易獲得。

女人,有一種選擇叫做,俞飛鴻


從文藝少女變成“瘋婆”


這段故事最為經典的一個片段,鶯鶯的丈夫在認識她的時候,徒手吃西瓜。而鶯鶯輕聲罵了一句:“狗屁”。

簡單的兩個場景,把成為戀人前的曖昧以及“性暗示”表達的清清楚楚。

女人,有一種選擇叫做,俞飛鴻


女人,有一種選擇叫做,俞飛鴻


鶯鶯的故事,讓我想起張愛玲小說裡的中國女人。她們單純,把愛變成了幻想。一到生活中,便不知所措,啼笑皆非。

痛苦的婚姻讓她對自我產生懷疑。懷孕期間,老公肆無忌憚與其他女人來往,導致她主動打掉小孩(電影中小孩已經出生,被她溺死)。於是在她面對女兒不幸婚姻時,打破沉默。

這樣四位女性最後選擇離開中國,變成摯友。

最值得回味的是:幾位媽媽經常打麻將的位置,慢慢將會換成四位女兒。

這一切都自然平凡的發生在她們的家庭聚會。而“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是家庭聚會的名字,取自中國美好的寓意。

女人,有一種選擇叫做,俞飛鴻


雖然她們的故事還是離不開男性,但影片中的男性基本被弱化到幾乎不存在。

女人,有一種選擇叫做,俞飛鴻


故事放在現在,還具有現實意義的是,四位女兒很像現在大城市裡打拼的年輕女性。她們靠著自己的專業技能從事各行各業,在事業上獲得的成就感,依然可能瞬間被“家庭壓力”、“婚姻關係”毀掉。

搜“中國女人”的公眾號文章,除了一篇武志紅推送的“144個國家,中國女性地位排100,意味著什麼?”排名靠前的標題是:

《被不敢離婚毀掉的中國女人》

《被女權毀掉的中國女人》

《被性毀掉的中國女人》

《被瑪麗蘇電視劇毀掉的中國女人》

《被抓小三毀掉的中國女人》

搜“中國男人”的公眾號文章,除了最近總被提起的“俞飛鴻,中國男人的照妖鏡”外,排名靠前的標題如下:

《中國男人為什麼不愛喝咖啡》

《中國男人為什麼有處女情結》

《中國男人為什麼很難泡到歐洲女人》

即使是性別不均衡的當代社會,中國女人就該這麼容易被毀掉?這些文章用這樣的警示語言告誡女性應該反叛,應該選擇自己的人生。

她們面對的好像是敵人,而不是生活。

《喜福會》成為經典女性文本的原因之一是,這些經歷過浮沉的女性,打破“中國女人”的魔咒,選擇了自己的路。

回頭再看,她們都闖過了形成獨立性格的三關。這也是俞飛鴻身上的那種秩序感。

1. 怎麼面對原生家庭:

與家庭的對抗並不代表獨立。

2. 怎麼看待愛情:

主動去選擇愛情,自然能主動拒絕“愛情”。

《三人行》這期節目中竇文濤透露有人為了追俞飛鴻,驅車500多公里獻殷勤。她表示真的很感動,但不會因為感動就和他在一起,拒絕了他。愛情不是交換。

3. 怎麼找到自我:

俞飛鴻在一次採訪中說:我的生活很簡單,修養生息,沉澱思考。有時旅行休整,有時候陪陪家人、朋友,其他時間基本就是宅女的生活,看看書,追追美劇,打打球,最近迷上了烘焙。

我總覺得,人要是一直在趕路,永遠在和別人比較,看比誰慢,比誰快,想著超過人家,那會非常累。停一停,慢慢走,才看得到風景。

形成獨立性格的這三關,並不是按照邏輯順序完成,而這些問題要麼同時出現,或者同時消失。

女人,有一種選擇叫做,俞飛鴻


俞飛鴻是不是經過了這三關,採訪和節目告訴不了你。

生活沒有明確的方法論。

每個人能活成什麼樣子,要用真正的生活去感受,去選擇。

俞飛鴻,是一種選擇。

小貪兒,劉可樂的前同桌,比她多看2005部電影。

女人,有一種選擇叫做,俞飛鴻


『生活沒有明確的方法論。每個人能活成什麼樣子,要用真正的生活去感受,去選擇。』

女人,有一種選擇叫做,俞飛鴻


你有沒有特別欣賞的女性?

比如明星或者身邊的人。

留言告訴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